张鹊桥,建筑师。

我们用手术刀把这些字的局部小心地剖开一点,发现有13层,说明它至少经过13次改动。我们其实有技术把覆盖的字都铲掉,留出最初的样子,但是我们觉得建筑承载了人的流动、情感和社会的变迁,就把这13层适当保留了下来,记录曾经的沧桑。

修旧屋

2023.11.18 深圳

大家好。我叫张鹊桥,来自澳门,是一名建筑师。

大家来过澳门的话,会知道澳门有不少文物建筑。在澳门 city walk,走不远就会看到一座旧建筑。但是我猜你看得更多的是教堂、炮台、庙宇,我带大家看一些比较小众的。

这个是高家大屋,是一代赌王的大宅。从外表看是西式的建筑,但里头都是传统的中式布局和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是一个图书馆,它看起来也是西方建筑,但是你仔细看一下,这个西式的柱子上怎么长了小耳朵?这就是本地化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再看看这个建筑,西式的柱子支撑起中式的屋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是另外一个赌王的住宅卢家大屋。它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是细看一下,其实它的窗户,从窗楣到百叶窗、贝壳窗,都受到了西方传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澳门到处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大概30多平方公里中有3.1平方公里都是文物建筑或者保护的范围。其中澳门半岛的文物最密集,人口也最集中,空间发展的需求与文物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半岛被评定文物及缓街区分布图

现在看来很多文物建筑都保护得很好,但是大家知道它们修复之前是怎么样的吗?基本上都饱经风雨摧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澳门工作已经20多年了,从毕业开始就从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回归之前,我跟随葡萄牙人一起修建筑,主要是外观的修复,很少涉及内部。回归之后,我们承担起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也从仅关注建筑外观逐渐到重视内部,从教堂建筑的加固到更多种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

这20多年来,我们深知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不容易的工作。今天我带了几个曾经参与过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郑家大屋

先来看郑家大屋。我跟这建筑是有缘分的,小时候我就住在离它200米远的地方,每天都会经过。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建筑原来是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他的著作《盛世危言》还影响过孙中山跟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家大屋大概从1859年起由他父亲开始建,之后他的兄弟在旁边慢慢建出来,现在保留了大约4000平方米的面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主房区是传统的岭南天井式建筑,但是其中很多地方都受到西方元素的影响,包括一些柱子、天花、窗户。

这个建筑很出名。但在修复之前,它是这么破烂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郑家很多后人外出发展,大屋开始分租出去。到了四五十年代,因为内地在打仗,澳门一下子来了很多人,所以4平方公里的主要地方一下子住了40万人。

那个时候郑家大屋很多房间和厅堂都变成㓥房(注:将一个房间用隔板分成多个小房间,居住面积狭小,安全隐患大,通常租金较便宜),一度分租给72家房客,大概住了两三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家大屋分租地图局部,可以看到很多房间被分割成㓥房

超负荷之下,建筑受到了很大破坏,㓥房不够用了,最后在天台、花园建了很多违章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政府是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郑家大屋收回来,我参与了接收。当时郑家大屋已经是十屋九破,破烂不堪,我的心情很沉重。其实郑家大屋在1992年就已经被评定为文物了,如果能早点把它修复,也不至于那么破烂。

郑家大屋收回时,社会上大家都非常高兴,希望马上可以把它修复出来。当时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型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知道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记得在回归前我参与了澳门唯一一个穹顶教堂的修复,当时砖做的穹顶开裂了,结构不稳,但是为了赶在回归之前把它修好,就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了砖砌穹顶。看到青砖穹壁被一锤一锤击碎时,感觉非常可惜和沉痛。

所以我们告诉自己,郑家大屋的修复不能赶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所以从2001年开始到2009年完工,我们用了近10年去修复它,每一步都非常非常小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理垃圾就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因为我们是在寻宝,在垃圾中可以找到很多旧的构件,比如砖头、瓦片、木构件等等,不能随便找一个工人师傅清掉就算了。这工作不容易,清垃圾时我们往往是灰头土脸的样子,有一次同事还被警察盘查。把垃圾清掉之后,我们对整个环境进行实地测绘,把哪里有破坏和缺失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一定要到现场做这些工作?因为文物建筑讲究的是“修旧如旧”,把建筑以原有的技术、旧的材料修复,还原建筑的空间和面貌。首先,辨别它的原貌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能单凭想当然的推测去判断它以前的样子,必须在现场考证真实性

我举个例子,轿道这个地方在接收时已经非常破烂,根本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说,郑家的家境非常富裕,地台一定是用比较讲究的石材铺成的。我就问,那石材哪里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说,可能被偷走了。我觉得奇怪,那么重,也不贵的东西,偷来干嘛?还是要去现场找证据。

结果我们就在轿道两面墙的底下找到几块夯土,比对之后,认为应该是原本的地台,而且这也是澳门常见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我们根据夯土的配方比来分析,做实验来验证它的强度,重新铺了地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这个挂满衣服的地方,曾经住在大屋的一位老人说,记得小时候看到前面有一个圆形的门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他说的没错,为什么?因为那个挂衣服的地方,上面写着“留月”两个字。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前面应该有一个圆形的门洞。它的轴线应该在轿道和窗户的中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来修复,因为没有人告诉我门洞多大。幸运的是,我们在花园地下找到了几个弧状的石块,比对之后觉得应该是月门的拱壁石,我们就根据石块的弧度重新做了月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找到证据来帮助我们去修复。像文昌殿的月门,我们进去的时候隐约看到门洞两侧有一副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上联缺了两个字,“现阴阳而□□,借阁楼以撑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一张老照片上找到一个“合“字,就根据照片重塑了这个字。于是很多人就在猜最后一个字是什么。

有人说,“天”应该对“地”吧?也有人说,不对,郑观应信奉道教,阴阳合一,“一”才是对的,你赶紧写上去吧。

可是没证据,即使是“一”,要怎么写呢?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留白。大家下次去郑家大屋的时候可以猜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看到很多地方修完好像残残破破的,有些人会说我们修得不给力,没做好工作。其实我们在修复郑家大屋的时候,很多地方主要是加固,更多是展示它发展的过程。

修旧如旧不单纯是把建筑恢复到它最初建成的样子,更应是留下建筑演变过程中时间的痕迹

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门官,我们进去的时候,看到上面的字都是电脑打印后贴上去的,“旺相堂”还是从左到右去写的,明显是现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用手术刀把这些字的局部小心地剖开一点,结果发现有13层,说明它至少经过13次改动。

我们其实有技术把覆盖的字都铲掉,留出最初的样子,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做。我们觉得建筑承载了人的流动、情感和社会的变迁,就把这13层适当保留了下来,记录曾经的沧桑。

还有这个厅堂,地砖很破烂,凹凸不平,但我们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你可以看到㓥房建成的痕迹,感受到几平方米的地方曾经住了10来个人,就是那时候的蜗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尽量把所有能用的材料都保留下来,比如门扇和瓦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需要新做,我们会把新旧部分区分开来。比如木构件用颜色来区别,颜色深一点的是新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窗上面的油漆和外墙上斑驳的修补痕迹也保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西药局

有人问我,建筑经历那么多改变,要恢复到什么年代才对?我个人觉得,在主体的空间、式样各方面都能保证的时候,适当地保护发展过程的痕迹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不单是发展过程中,发展之前的考古遗址我们也要保护,而且要特别重视。

这是中西药局,据说是孙中山1892年来澳门行医的时候开的医药局。政府把它收购回来,准备打造成一个展示孙中山生平的展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张俯拍照片上,可以看到中间那栋竹筒屋就是中西药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屋子在修复之前也很破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街坊说这里曾经出现过青天白日的图案,同事们马上就在室内拼命找,结果什么都找不到。最后在修复门口的时候,发现好像有些字在里头。

大家非常兴奋,期待有大发现。我们就慢慢把墙皮剔走,结果出来的是“饮香仙馆”四个字,我不知道它最初的功能是不是鸦片烟馆。当时大家一下子就很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澳门文化局

但是很快我们又高兴起来了。首先是发现了一个井,我们很奇怪,水井一般在室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想清楚的时候,在旁边又发现了一些石基础。考古同事论证,这里可能是个旧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是一个填海造出来的地方,这里就见证了澳门在填海过程中的海岸线推移,是很重要的发现。

接着我们在室内又发现了一些石基础,顺带还发现了很多克拉克瓷片,也就是外销瓷,证明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发现让我们都很高兴,但是也被一些小小的意外吓了一跳,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中西药局着火了。我当时非常担心,赶紧跑回去,但是消防局已经封路了。我看着火光冲天,心想,惨了,中西药局就这么没了。还好最后是旁边着火,不是中西药局,我才放下心了。

最后当然是要把考古发现展示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后部连通几层的楼梯,我们用现代的语言做了新的设计,用来展示考古现场与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东图书馆

很多朋友问我,你是读建筑设计的,文物修复是不是没有设计可做,就是把旧建筑修复到以前的样子?

其实文物建筑不是冰封的,它是动态的,每个时代赋予它的都会变成它的内涵之一。你可以在旧建筑、旧环境中设计,关键是要尊重它本身的价值。

中西药局涉及内部空间的适应性改动,采取的办法是将现代语言融入到原有环境。我在何东图书馆曾经做过一个扩建的工程,也用了相同的手法对外部空间进行适应性调整。

何东图书馆很漂亮,它原是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欧式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富商何东先生把它买回来,变成他在澳门的居所。他的后人捐了一些钱,买了书放在里头,作为收藏中文书籍的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刚好就在这附近,我也经常在这个图书馆看书,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这里的前院花园非常漂亮,很幽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花园当时不怎么开放,我就很少去,印象中这里颇为神秘。想不到数年之后,我有机会为这个图书馆进行扩建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扩建呢?回归之后读者越来越多,政府也更加重视文化的教育,为了增加阅读空间,我们就要扩建这个图书馆。

我做设计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原则,第一是新建筑不能仿古,不能搞得新旧不分;第二是新建筑不能超过旧建筑的高度;第三是一定要尊重它的固有价值,也就是前花园、旧建筑跟后花园。

经过推敲,我把新建筑放在了它的侧边,把中庭放在了新旧建筑之间来做交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强调这个建筑一定要从旧建筑进入,再到新建筑,这是一种传承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带大家进来走一走。从门口进去是一个很优美的前花园,然后会进入高大的旧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很矮很窄的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中庭,就进入了一个很高大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经过新建筑的架空层,可以进入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来到图书馆会觉得高高低低的空间关系很有意思,特别是当他们从很矮的旧楼梯进入中庭的时候,哇,原来别有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用现代语言的简洁来衬托古典语言的丰富,轻盈的玻璃和厚重的墙体形成对比,所有对比的元素在同一个屋顶下,有种不一样的韵味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梨头图书馆

最后我想讲讲沙梨头图书馆,这个例子比较特别,因为它不是一个文物建筑。

我曾经做过很多保护工作,但是也看到很多有特色的建筑慢慢消失了,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有特色的建筑清单,希望通过合作把这些建筑及早保留下来,找机会把它评定为文物。沙梨头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七座骑楼建筑,以前就建在海边。因为当时它们还不是文物,按规划可以拆掉,建成高二十多米高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骑楼建筑对澳门来说蛮重要的。当年这里一条街都是骑楼,而这七座是最后剩下的了,我们想保留这个街道最后一点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决定权是在业主手上,我们没有法律可以强迫他去保护,所以我们就跟他谈能不能合作。业主说,你不让我发展商业,我已经损失很大了,要保护这个建筑的花费更大。我们就说,我们租你的建筑,并且出资修复。这里是旧区,文创设施很少,我们就做一个图书馆。业主听到这个也很支持。

这七座骑楼的立面是我们想保留的最低限度。但是我们做文物工作也比较贪心,总想保留更多建筑。我们希望以最小干预的方式,利用原本的空间来把它打造成一个图书馆。

然而钻探报告就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工程师说保留骑楼的立面是可以的,但后面那部分要全都拆了。它本来是填海地,基础非常不稳,两层楼已经出现沉降,何况还要作为图书馆,承重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就求他能不能保留多一点,起码三座行不行?工程师和我们一起想了好久,最后终于找到了方法,得以保留或部分保留其中三座,其他几座做新结构。同时旧建筑的柱子一定要加固,所以我们用钢箍来加强。

最后就形成这样一个布局,中间有一个中庭,两边一新一旧,体量相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左边建筑全部保留。这个楼梯就是原建筑里的旧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把原本店铺里的一些生产工具和机械也保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身和柱子的颜色也是当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边的新建筑打造得比较简单,以最简洁的装修来衬托旧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庭是这个设计的重点。为了隔绝外边车来车往的噪音,进中庭之后才是进入室内空间。

我们在中庭还特意做了货柜式的设计,因为这里以前是服务码头的,我们想表达对旧功能的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中庭通透的大片玻璃,在旧建筑中可以看到新建筑,新旧空间是融合在一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梯和坡道围绕中庭来布置,所以你在上下之间,不知不觉会有时空穿梭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没忘记那些旧材料、旧构件,把它们好好修复之后放在了新建筑的墙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叫“内港之眼”。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程进展到差不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天台,发现远处还可以看到海。原来这些骑楼以前是在海边,经过慢慢填海后,它已经远离了大海。我觉得可惜,马上灵感一动,就让同事在那里开了一个窗口,马上就把内港的景观拉了回来,重塑了它以前跟海的关系

但是通过这个窗,还可以看到两边檐蓬上面都是垃圾。我倒是觉得可以接受,因为这恰好反映了澳门发展的另外一面

沙梨头图书馆建成之后很受欢迎,晚上也是灯火通明的。这个案例也激发了很多其他合作项目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保护是不容易的事情。文物建筑都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风雨的影响,更容易受人为的影响。但是当你让一个那么破烂的建筑活过来,当它从你手中交到下一代人手中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会化成一种动力支持你走下去,所以一切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你对它付出,它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来,来感受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感。

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澳门文物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有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张鹊桥博士的书《澳门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

演讲文字版内容根据试讲有所增补。策划丨nn

剪辑丨大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席ID:yixiclub),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