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市消息,低效用地再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年伊始,武汉、合肥等城市纷纷印发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

其中合肥还明确提出:将探索完善原土地权利人货币化补偿标准,拓展实物补偿的途径,推行货币化、房票、异地、购买商品房、作价入股等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一轮轰轰烈烈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正在41个试点城市掀起,将对楼市构成重要影响。

“低效用地再开发”,跟当前国家提出的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是什么关系?它又将对楼市产生哪些影响?

长期以来,在一些城镇和乡村地区,包括城中村、老旧厂区,普遍存在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问题。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等决策部署,落实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有关要求,聚焦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决定在北京市等43个城市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从这段表述看,“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跟“落实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密切关系。只不过,城中村改造是偏住宅属性的,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主要涉及的是产业用地。

熟悉房地产的朋友应该知道,近年来深圳、上海等城市都在搞“工业上楼”。

所谓“工业上楼”,其实就是“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

改革开放的最初10到20年,中国城镇化尚未全面启动,每座城市的规模都不大,而外资进入的高潮、民企创业的高潮已经掀起。各地都诞生了大量的工业区,而且容积率(密度)都不太高。后来,几乎每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都大幅增长5到10倍,早期规划的工业区,很多都已经地处城市核心区。它们的容积率普遍不高,在1.0到1.5倍左右,比住宅小区的密度还低。

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早期产业园、工业园、开发区的业态日益老化、建筑陈旧,配套不完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位面积产生的GDP、税收也不再达标,甚至还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企业不断增加,急需要新的发展空间。而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控制城市边界,不能盲目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盘活低效的工业园区就成为必然。

所谓“工业上楼”,就是把老化、低效的产业园区拆除重建,增加容积率和配套设施,让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更强,更适合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要求。

不妨以深圳为例,看看“工业上楼”的情况。深圳土地资源非常有限,陆地面积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3.5分之一。为了保住中国制造业第一城的地位,深圳只能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效率。2022年11月,深圳发布“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空间建设“5年计划”,宣布连续5年,每年通过“工业上楼”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租金、定制化产业空间。

“工业上楼”之前,老工业区的容积率普遍低于2倍;“工业上楼”后,容积率平均达到了4.2倍。

在传统规划中,工业用地分为M1、M2、M3,主要以污染程度来划分。深圳在2008年率先创设了M0用地类型,也就是无污染的新型产业用地、研发用地。这种土地上的“产业用房”可以建得跟甲级写字楼几乎一样。不仅改变了工业区的建筑界面,也增加了产业承载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

在深圳,很多改造后的工业园跟CBD的面貌已经没有什么差别,毫无违和地融为一体。深圳“工业上楼”的经验和创设M0的经验,被很多城市效仿。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这将带来一系列重要影响:

第一,“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跟城中村改造一样,都属于经济低迷期新一轮大基建项目,可以拉动投资、带动经济。

传统的大基建已经告一段落,继续在人口密度不足的地方修建机场、高铁、高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在大城市(或人口、产业密度高的地级市)中心区,改造密度低、效益低、建筑陈旧过时的工业区,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至少可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

第二,以工业上楼为主要形式的“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可以在大城市比较核心地区,增加产业空间,降低企业房租、土地负担,有利于留住低污染、有技术含量的企业。

第三,工业区的升级中,除了增加产业用房、研发用房外,还可以增加公共配套设施、员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