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制造业面临着一些挑战,许多年轻人宁愿从事外卖等行业,也不愿意成为工厂的工人。这引起了社会对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声。然而,在这股回归潮流中却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01

工匠精神的神化

这几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弘扬工匠精神的浪潮,各类宣传片和报道纷纷涌现,社会积极树立了一批大国工匠的楷模,试图通过这些代表性人物来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

然而,在有关工匠精神的宣传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少宣传案例存在夸张之嫌,以至于工匠的形象被过分神化。例如,有宣传声称工匠的手工锉削精度可达1微米,能通过触摸实现精密尺寸测量,还有一些明显夸大其词的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夸张宣传不仅使得工匠精神失去了真实性,更是违背了工匠精神的初衷,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曲解。不仅在行业内引起了质疑,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伤害。过于夸张的宣传,可能会让工匠神话成为行业的笑话。

工匠并非超人,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劳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形成自己卓越的技艺。真正的工匠精神在于扎根实际、踏实肯干,而不是虚构一些不切实际的神话形象。实际上,每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都有可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优秀的工匠。制造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对技艺的真实理解和磨砺,而非仰仗虚构的神话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工匠精神的宣传方式。只有真实地展现工匠的价值,树立真实可达的榜样,突显那些平凡而又坚守的工匠形象,让工匠精神回归本真,才能让更多年轻人真正了解制造业中的工匠精神。

02

重奖之下的技能大赛

近年来,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关注推动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制定。其中,对各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者予以丰厚奖励,以期激励年轻一代积极投身技能领域。

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奖项的含金量高,能获得前几名的选手可以申报全国技术能手或者五一劳动奖章等。然而,实际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需认真考察这些技能大赛是否与实际行业深度融合?是否有许多主流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比赛内容是否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技能大赛的获奖者是否真正代表该领域的一流技能人才?

若获奖者技能不能服众,成为了特定人群的特权和捷径,而真正具有高超技能的行业人士却只能默默埋没在社会底层。这种现象将使得技能大赛对于行业技能人才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技能大赛应更加贴合实际产业需求,鼓励多方参与,以确保比赛项目更符合市场实际需求。此外,需加强对技能大赛的监管,确保比赛的公正和公平,使真正具备高超技能的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使技能大赛成为激励技能人才发展的有效平台。

建议国家在对技能人才的政策上更注重广泛激励而非个别人的高额奖励,鼓励更多人投身制造业,使工匠精神回归社会舞台,成为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文旨在呼吁真正回归工匠精神的同时,消除虚华之风,使工匠精神焕发出真实的光芒,如有不妥或片面之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