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十年寒窗一朝得中进士,就意味着拿得入仕的资格证书。不过当官和当大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清代的进士群体中,仅有少数幸运儿能顺利跻身公卿,绝大部分进士终其一生都难以突破正五品这道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二甲留京任职的进士为例,如果官运好,那么从殿试发榜之后,到升任尚书这个级别,中间到底需要经过哪些环节?具体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既然说的是进士群体,自然不能包含翰林。从清代殿试的情况来看,每一科二甲进士的数量都比较少,大约占到进士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正常每一科只有四十至七十人左右。

数量少就显得稀罕,二甲进士如果没有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有很大概率留在京城任职。

从康熙中期以后,进士授职的难度不断增加,康、雍、乾三朝,新科进士的平均候补期为8年,也就是说,不管是二甲还是三甲进士,都要在吏部的冷板凳上熬上几年。

雍正皇帝即位后,鉴于新科进士授职难得问题,出台了一个帮扶政策,让他们以“试用”的名义,在各部学习行走,称为“额外主事”,说白了就是试用,这个过程为期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额外主事也是有名额的,不是所有新科进士都有这个待遇,基本上都是那些殿试名次较好,且年纪较小的进士,才有可能获得这一恩荣。

介绍了新科进士的入仕途径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大的背景,即以额外主事为起点,来给二甲留京进士算一算这笔账。

前面说了,额外主事的学习期为三年,如果表现突出就由各部院堂官给出考语,吏部带领引见,这样就可以顺利转正,职务为正式的六品主事。

正式跨入仕途后,面临的就是升迁问题了。按照清代官制,京官每三年要举行一次考核,名为“京察”。参与京察的官员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俸满,即任职期限要满三年。

获得京察一等的主事有两条出路,一是军机处记名(即备用的意思);二是顺利晋级。既然设定的前提是“官运好”,那么就属于晋升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例,主事升迁一般为各部员外郎,也就是说从新科进士到从五品的员外郎,必须要花六年的时间。

员外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正五品的郎中,这一步并不难迈,只要稍微有点运气,两任下来必会晋级,升级快的则是三年。如此,升到正五品郎中,最短也要九年。

到了郎中以后,再想往上升就很难了。因为在京各衙门中从四品的岗位太少,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以及国子监祭酒。

懂行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从四品的岗位中,有三个都是翰林专属的,仅有国子监祭酒一缺,故而竞争相当的激烈。

那么,正五品能不能直接提升为正四品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主要针对的旗人,汉臣还是得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升迁,否则就会破坏官场的潜规则,吏部那里也不好开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于有官运的人来说,所有难题都是可以破解的。京官中从四品的官缺紧缺,完全可以先到地方去过渡一下。

从清代的京官升迁经历来看,各部郎中外放知府、道员的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是户部、刑部司官,到地方任职道府专业也十分对口。

按说道员也是正四品,同样不符合按部就班的晋升原则,这里就要说明一下,明清两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同品级的京官要比地方官地位高,故而正五品的郎中,外放道员属于正常的人事调动。

郎中外放道府,实际上走得是曲线救国的路子,只要干得好,就可以很快升任为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抚。

常态下,京城各部司官外放地方,也有过渡的意思。假如在道员任上获得大计一等,那么就可以调回京师担任同品级(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以及都察院佥都御史、六科掌印给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破了正四品以后,未来的仕途就大有前程了,只要在官运亨通的基础上,不几年就会升任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跻身京堂行列。

继而,再升正三品的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太常寺卿。

正三品是文官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称为“大臣”,能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

可以这么说,只要能拿下正三品顶戴,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就能跻身六部侍郎。仔细算来,二甲留京进士,从主事开始到侍郎,最短需要18年的时间。

18年已经是最理想的了,中间不能出现丁忧守制等突发情况。至于侍郎升尚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按照排序,新晋侍郎一般为右侍郎,且都是从工部、刑部、兵部开始,运气极好的话,最少得6年。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从二甲进士到尚书,前后需要24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只是御史个人的观点,其中不排除有较短时间升任尚书的,但大致来看,仅是进士出身者20年之内能爬到尚书的,应该还是极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