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了三十多辑的明朝后妃故事,写到今日,着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华夏这片大地上,自古以来,女性地位就并非是文明程度的参照物。所以,即便是位及后妃,说到底也只是彼时集权封建王朝时期的一个侧面体现。位极后妃,那又能怎样呢?那些晚景凄凉的皇后、太后们,她们的经历介绍得还少吗?

回到话题本身,今日本文之主角也是这明朝近三百年历史里一位匆匆过客,她的夫君疼爱她,也理解她,但是却不太疼爱自己,在蹊跷与恍惚中,不满30周岁便匆匆而逝。自那日起,这位皇后便寡居深宫,且无子女。守寡那一年,她应该年满29周岁。

尔后的岁月里,便再也不见任何有关于她的生活写照了,毕竟,此时的她已不再是领路人的姿态,直到43岁那年,与世长辞。然而,为应该如何给其上谥号,在后世还得有一番激烈的讨论与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静毅皇后官方画像

言及此,想必您也猜到了今日文章之主角,是为明武宗朱厚照之嫡妻,孝静毅皇后夏氏。

·夏氏出身上元县,一门三姝非等闲

夏家,故居在明朝应天府上元县,看见这样一个有着些许陌生的地名,可能有的朋友会迟疑,这是何处呢?上元,其实是唐朝时期对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的称谓之一,而明朝时候的上元县具体的位置,也就在明南京故宫所在的辖地。所以本文主角就成长在南京故宫边儿上吗?非也!史载,明朝永乐年间,夏家自应天府上元县迁徙居住至顺天府大兴县,没错,就是如今北京大兴机场所指的那个“大兴”。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我们很自然就可以推断出,夏家祖上多多少少与靖难有着些许关联。从南京到北京,走过风花雪月,品味了一百余年的明朝风云,直到弘治年间的到来。

换言之,夏家,这可是正经皇城根下见过日月争辉的小家庭。

如上所述的弘治年间,夏家的家长名叫夏儒,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夏儒可不是后来在嘉靖后期做过南京户部员外郎的那位夏儒,这就差着辈儿了。这位夏儒先生先后孕育了三子三女。三子的情况咱们暂且不提,这三个女儿所适配的家庭皆非等闲之辈。

咱们先说老三,三女儿的夫君名叫张宗说,张宗说是张鹤龄的儿子,而张鹤龄的姐姐便是上一辑咱们讲过的主角,孝宗之张皇后;所以说,三女儿是弘治帝皇后娘家的儿媳。

再说老二,二女儿的夫君名叫徐鹏举,徐鹏举是谁呢?徐达的七世孙,后来在正德年间也以嫡长孙之名承袭了其祖父的魏国公一职;所以说,二女儿是魏国公家的女主人。

两位妹妹的婆家如此有势力,那么大女儿呢?是的,大女儿便是今日文章之主角,1506年,夏家长女因为出色的天资以及上天的眷顾被选入宫,成为15岁的皇帝朱厚照的正妻,摇身一变,正宫皇后,母仪天下。那一年,夏氏年方14岁。

·你的柔情我不懂

明代的藏书家杨仪在《明良记》中曾写道

“武宗久不御内,自大同还,忽趋入宫,夏后见帝因泣下。帝曰:‘皇后如何日来太瘦?’,随即着光禄司进膳,加肥鹅一双。”

这里所提及的大同归来,还涉及一个“游龙戏凤”的传说,有些内容,省愚不便于在此详述,关于此四字成语,还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查阅。显然,根据民间传说,武宗皇帝在大同潇洒了这一番,着实有点劳累,一个生活细节的点滴记录可见,在后宫母仪天下的夏皇后,内心里的孤独也不是加两只大肥鹅可以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最终都被物件记忆下细节

史料载,武宗幸大同是在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此时的夏皇后不过也只是25岁的少妇而已。很显然,此时的她与皇帝朱厚照之间的心灵隔阂,已经日渐加深。用一句21世纪的话语来形容,“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夏皇后曾劝谏过武宗,希望他远离声色犬马,收敛有着些许乖张的行为举止,结果不难猜测到。另外,也因为武宗多年居于宫外,结合一些历史上无法解答的谜题,夏皇后没有子女。

·徽号颇有历史意味

时光来到了无法退回的节点,武宗在不满30周岁的年纪便匆匆而逝。当然,朱厚照其本人的死亡有着不少历史迷案在其中,这并非是今日文章所要论述的点。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在二十八九岁的年纪,夏皇后便寡居深宫。

武宗过后,由其堂弟朱厚熜按照顺位继承皇位,是为嘉靖帝。夏皇后与朱厚熜之间便是大嫂和叔子之间的关系。此番,便不能称夏皇后为太后,因为当时,朱厚照之母张太后,朱厚熜之母蒋太后都尚在,作儿媳辈的夏氏,便由嘉靖帝上徽号为“庄肃皇后”

这的徽号还颇有一番历史意味。想当年,宋太祖斧声烛影后驾崩,尤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光义便给大哥的宋皇后上徽号为“开宝皇后”。为过世的皇帝大哥的嫡妻上徽号以表示尊重,这也算有理可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川日月尽在眼中

咱们阅读明朝历史故事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嘉靖帝朱厚熜打心眼里不尊重三伯父孝宗朱祐樘,更不尊重伯母张太后,这两个是天王老子也无法反驳的既定事实。但是他却对堂哥两口子尊崇有加,他打心眼里也感谢堂哥朱厚照与夏皇后之间没有儿子,不然,你一辈子就在湖北钟祥看日出夕阳了。

·身后事留给后人评述

公元1535年2月26日,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嘉靖十四年的正月,庄肃皇后夏氏薨逝,时年43岁。

夏皇后逝世后,礼臣上奏丧仪,嘉靖帝表示:“叔嫂之间不需服丧,且两位皇太后均健在,因此朕在丧期内穿着青衣,而臣民以皇后之丧服丧即可。”礼部尚书夏言说:“皇上以嫂叔之间不需服丧而改穿青衣,但群臣不敢穿着丧服朝见皇上,请暂时免去朝参。”嘉靖帝也应允了礼部尚书之议。

薨逝之初,夏氏的谥号拟定,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然而第二年,嘉靖帝表示不妥当。最开始论述夏皇后的谥号时,大学士张孚敬曾说:“大行皇后,是皇上之嫂,与历代嫡配皇后不同,谥号字数宜用二字或四字。”嘉靖帝在一番内心纠葛后才使用孝静庄惠安肃这六字,所谓“毅”这是适配武宗的谥号。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嘉靖帝传旨:“孝静皇后谥号不完备,称不上是配飨武宗。”于是改谥为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很多人,用一辈子时间去争夺名誉,甚至还要“赢得生前身后名”。其实,一旦归尘土之后,身后之事只能留给后人评述了。后人无论如何评述,对于故去的人来讲,都无能为力。飘散在风中的过往,就如同历史这一面锃光瓦亮的镜子,谁去照一下,都能看出一二。明武宗之夏皇后的身世故事,尤其适逢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