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人体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直径仅2-3微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它来源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7-14天后,在人体脾脏中衰老清除。就是这个寿命不长且只有依靠显微镜才能觅到真身的微观存在,却在修复血管和促进伤后凝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迅速集结,奔赴战场,在破损的血管壁上抱团战斗,封堵伤口,奋力止血。

在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注血小板来治疗疾病和挽救生命。输注给患者的血小板是装在一个柔软的、有磨砂质感的特殊采血袋内。第一次看到血小板的人,会因它的颜色而感到意外:“哇,血小板是黄色的?”对,血小板是黄色的!那种明亮的,带着能量、温暖和希望的黄色。

那这特殊的黄色血液是如何采集的呢?在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成分献血”,因为血小板的采集就是“成分献血”的其中一种。

成分献血是现代输血的新理念。自1825年英国的布伦德尔医生尝试着为一名大出血产妇进行输血并成功救治开始,输血就逐渐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开展起来,这里的输血指的是输注“全血”。其实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只需要某种或某几种血液成分,但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一律输注全血。虽然也能起到缓解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过多的血容量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且易发生输血反应。在时隔134年后的1959年,成分输血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我国的成分输血起步于1977年。当我们能从全血中手工分离出浓度和纯度较高的血液成分制剂,然后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注某一成分时,便开始思考能否让献血者只捐献患者需要的成分,即“成分献血”,也称之为“单采”(单独采集血液中某种成分)。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成分献血”的想法成功付诸于行动,单采血小板、单采粒细胞、单采造血干细胞等等采集技术都逐渐成熟开展,目前国内以单采血小板最为普遍。

回到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血小板是如何采集的?血小板是通过使用专业的血细胞分离机,根据血液成分比重不同的原理,以离心的方法分离出血小板(和血浆),其他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方式来进行采集的。这里提到“回输”,或许大家会萌生担忧:全血采集时只出不进,感觉还挺安全的,但血小板的采集有出有进,在这进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传染疾病的风险?——“绝对不会!”因血小板的采集导致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为0。

原因其一,血液不经过分离机,机器只是起到承载耗材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耗材,是成分献血所使用的一次性采集耗材。这套全封闭的先进装备包括有:①针头,穿刺皮肤到达血管的先遣兵;②密封管路,血液在血管和耗材间来回穿梭的通道;③离心杯,整套耗材的核心部分,带着全血高速转圈,以此让不同的血液成分按照各自的比重不同而清晰分层,达到分离出血小板的目的;④采集袋,采集出的血小板汇集于此。血小板的保存温度和方式较特殊,一般血液制品是冷藏或冷冻静态保存,而血小板却需要20~24℃恒温振荡保存。恒温是为了保证血小板的存活率,振荡是为了保证血小板和悬浮介质之间有良好的氧气、二氧化碳和乳酸等物质交换。长时间静态保存会破坏血小板的氧化代谢,影响输注效果。所以血小板的保存袋是由特殊材质制成,它的透气性优于其它血液制品的保存袋。

原因其二,所使用的一次性耗材在严格的高压灭菌处理后全密闭封存,使用前才启封,一人一套,绝对不会重复使用。

原因其三,使用后的耗材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置,由专门的医废处置机构统一收集,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并销毁。

那么捐献了血小板,会不会造成献血者本身发生血小板减少?——“绝对不会!”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且由于血小板的寿命只有7-14天,故代谢能力强,在完成捐献后的48小时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就能恢复到采前水平,相较于全血中红细胞120天的寿命,血小板恢复更快。所以血小板的捐献间隔期是14天,而全血的捐献间隔期是半年。

血小板的采集相较全血来说更复杂,会不会耗时很长?——“整个采集过程30-60分钟左右”。由于血小板特殊的采集方式,所以耗时较全血采集要长,具体时间是视献血者的血管条件和血小板计数而定的。通常血管较粗、血小板计数较高的献血者,比血管较细、血小板计数稍低的献血者所需的采集时间要短。但是无论时间长短与否,在采集过程中,献血者都无需担心自己的状态和采集动态,这些交给专业的护理人员就可以了,她们全程看护,随时监测,确保安全。献血者只需要放松心情,边喝茶边尝小点,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刷部喜爱的短剧,在机器想起轻柔的采集结束提示音时,一袋黄色的、絮状的、承载着爱心和希望的特殊血液便赫然眼前。它的保存期很短,只有5天,所以在5天之内,这珍贵的黄色血液就会流淌进某一位患者体内,履行它能量传递和希望播撒的使命。

每一位血小板捐献者都将自己的爱与祝福浓缩在这黄色血液里,而每一位亟需血小板的患者都希望自己摆脱病魔,重拾斑斓梦想。愿这些爱与祝福沉冗且绵长,足够托举起病榻上的希望与梦想。

作者:上海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部 黄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