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带来深刻的知识生产方式、社会治理模式、经济、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然而,技术变革带来怎样的社会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制度安排,技术变革的目的也应当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正因此,数字化和绿色化,如我们看到的,正在重塑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如何探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参与到全球治理,并重塑这一深刻转型和新型全球化的秩序,这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超出单一学科的范畴,不仅仅需要充分理解技术创新如何促使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更要理解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关系等,需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本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位青年学者,龚惠文、黄平、李德瑜、李思敏、莫李东、沈威、石琳、杨可佳、余振、张芳,涵盖不同的学科领域,不仅包括创新研究、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外交、还包括可持续转型、区域地理、生态系统、发展学、绿色金融研究等。希望通过本期观点分享,将这一新兴领域介绍给大家,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的探讨。

"——杨可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惠文

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全球绿色产业链布局与区域经济韧性

中国在许多绿色产业链的构建上具有相对优势,然而随着国内产能日益过剩,出海成为许多绿色技术企业的重要出路。疫情之后地缘政治日益紧张,国家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在全球绿色技术竞赛日趋激烈以及国际合作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绿色技术企业如何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有竞争力、可持续的绿色产业链,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何在兼顾安全、绿色、效率、公平、产业竞争力的情况下调动国家和企业的力量重构具有弹性的区域产业链是我关注的主要课题。在这个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国家安全对全球绿色技术地理格局的影响。学者提出并应用技术产业链的概念,旨在探讨产业链上游矿产资源开采,中游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下游资源循环产业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绿色产业链构建方面的行动,并关注这些地区化的行动方案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

绿色人工智能

2023年,从深度学习到自然语言处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经历着快速的迭代,正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然而,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仍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例如改进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自身发展将产生新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例如高能耗和高水资源消耗等。此外,随着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限制,人工智能的竞争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产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在未来几年重点关注“绿色人工智能”的技术、产业发展和标准规则的制定,以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瑜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地理和空间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人为本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如何培育适应新兴技术需求的职业技能和劳动力对国家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对和解决新兴技术对就业冲击和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影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随着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科技政策研究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方法工具识别新兴数字和绿色技术的技能需求,以及新兴技术对不同职业技能的替代效应和增强效应。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招聘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劳动力迁移和技能升级的路径,及其对创新产出,效率和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制定新型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产业,教育和劳动力政策提供详实的证据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思敏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新时期科技外交的角色与作用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科技外交形成于21世纪初期,主要用于应对全球挑战、以国际科学合作促进科技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建立和维护国家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外交工作成果显著,在促进我国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效支撑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科技外交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外交的发力重点可放在以合作共识打造国际科技界“朋友圈”、深入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和全球科技治理、广泛联系服务海内外科技人才三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李东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

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方案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已经使全球气温升高,触发了包括洪水、极端高温等在内的多种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节能减排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之一。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恢复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来吸收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用模型评估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存潜力,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我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保护和修复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可额外固存大约226 Gt的碳。其中,约61%(139 Gt C)的碳吸存潜力位于现有的森林区域,可以通过保护并恢复这些退化的森林至成熟状态来实现。另外39%(87Gt C)的碳吸存潜力存在于那些被砍伐或已破碎化的森林地区。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对全球各门类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估,为全球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运动提供关键的参考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3 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商品贸易大幅增长,2022 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2.05 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功不可没。而经历过新冠疫情后的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短缺、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等等。“一带一路”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而是正在进一步升级为各国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平台和桥梁。“绿色”和“智能”已成为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0 的两个核心主题。

“小而美”的高质量项目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绿色“一带一路”的研究可注重两个领域,一是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的绿色技术和产业“走出去”,开拓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绿氢等领域的海外市场。二是提升各类“一带一路”项目的环境和社会绩效,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海外的ESG表现和声誉。同时,针对绿色“一带一路”的研究急需:区域国别比较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发展等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国际合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助力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国自2016年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初步确立绿色金融“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具备的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的“三大功能”逐渐显现,可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大文章锚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实体方向;同时,五大文章相辅相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力发展将解决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未来研究可聚焦如何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高绿色金融精确性,以及绿色金融如何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赋能女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如何通过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可佳

挪威奥斯陆大学技术创新和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数字化驱动的跨部门转型治理

工业现代化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碳锁定的发展方式,正威胁着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当下,我们处于数字技术驱动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窗口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人类现代化的新进程。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技术的变革,更代表着组织、制度的革新,以及创新模式和逻辑的改变。这需要新的理论来重新理解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球价值链和本地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以低碳转型为例,数字化技术和其他配套的技术正在驱动新能源汽车和电网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促进能源和交通领域的低碳协同转型,然而这一跨产业部门的转型需要新的治理模式,基于场景驱动的创新模式,和以服务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振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数字化与可持续转型治理

数字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如何节约资源与提升效率,但较少通过治理视角关注数字化如何影响社会-技术体制中的主体关系(如政府、企业和公众间的权力和信任关系),从而影响可持续转型。可持续转型治理需要推动现有不可持续的社会-技术体制的解体以及绿色利基创新的发展与扩散。数字化一方面有可能提升社会对绿色利基创新的信任,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强传统在位企业的权力,强化渐进式创新路径,从而延缓变革性绿色创新的扩散。未来研究需要探索可持续转型治理中不同主体数字化的动力和路径,分析数字化如何影响可持续转型的治理机制与主体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芳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融合创新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数字化和绿色化正在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能源和产业革命的“双翼”。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融合创新将有效推动国家数字战略与绿色战略协同发展。两者如若脱节,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我国数字化和绿色化技术融合创新加快,融合创新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具有双化协同的先发优势,但是仍然存在创新质量不高、体系不健全、一些重点产业和领域融合程度不深入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步伐,采取积极措施,下好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先手棋。此外,还需要探索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机制,建立有效治理模式,促使数字化和绿色化技术的融合创新。

编者语

新年之际,邀请青年学人分享研究与思考,是三思派过去两年形成的一个新系列。今年继续。这个系列的每一篇文章,由一位召集人,邀请10位青年学者,围绕同一议题展开讨论。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每一篇的议题更为聚焦。参与的每位青年学人在300字内,分享与议题相关的——自己过去一年的研究心得、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展或者问题、在新一年的探索计划。期待青年学人精心打磨的300字,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引发更多的讨论。

HELLO 2024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本文由“三思派” 特邀挪威奥斯陆大学技术创新和文化研究中心杨可佳助理教授 牵头组织和编辑。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