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三家分晋,此后在战国时期跻身七雄行列。然后历史上,差点就没有韩赵魏三国的事,晋国智氏差点就独代晋国,战国七雄也就变成战国五雄。独立继承晋国土地的智氏相较于分裂的韩赵魏则更有优势,天下大势不知又会走向何方。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国本是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到春秋末期逐渐衰落,国君的权力也逐渐旁落。国家实权被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97年,范吉射、中行氏在斗争中失败,随后便逃到了齐国。到前458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至此便只剩四家大夫。然而此事令晋出公大为不满,想要借机讨伐四卿。不料四卿联手反击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逃往齐国的半路上死去。

智伯拥立晋哀公即位,并总揽一切晋国政务。智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愿望就是匡扶晋国,重登霸主。执政期间,南征北战,晋国声望逐渐提高。但要想恢复霸业,必须统一集权,一致对外。

于是智伯便对另外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一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显然谁都不愿意将自家的土地贡献出来,但是碍于智氏实力,韩魏还是乖乖献地,但仇恨的种子还是悄悄的埋在了心中,只差一个导火索。

偏偏赵襄子是个硬茬,拒绝献地。智伯于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晋国一场长达3年之久的内战爆发了。

一开始,赵氏寡不敌众,军队节节败退,形势很不利,赵襄子在家臣张孟谈的建议下,退守晋阳。

智伯强攻晋阳失利后,将晋阳团团围住,并允诺韩魏灭赵后,均分其地。然而三家围住晋阳长达两年,却仍然不能攻克。

前453年,智伯引汾水倒向晋阳城,赵氏危在旦夕。危急时刻,张孟谈秘密潜入韩魏并说道:“若赵氏亡,韩、魏亦不保矣!”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自然清楚,于是三家约定,共灭智氏。

3月,韩魏突然反水,将汾水倒向智氏帅营,智军大乱。智伯也被赵襄子活捉后杀死,赵襄子还将其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智军主力也被悉数歼灭。

智氏的族人得知消息后,以自己的封邑防御三家。经过一年多的激战,终是难敌三卿,率领族人投奔秦厉共公。韩赵魏随即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38年,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智伯本是一位才干出众,智谋过人的领袖,晋国实力在其执政下也逐步恢复。然而晋阳一战,功败垂成,直接导致智氏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