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第二次外科手术的张伯惊叹道:“这次手术的体验比几年前那次好多了!同样的手术,上次住院需要14天,这次做机器人手术只花5天就出院了;上次手术饿了整整3天,这次只是在术前很短的时间反复强调不能吃喝,其他时间都让我正常吃饭,也不怎么打针输液;上次还有插尿管、灌肠,又痛又尴尬,这次没有遭这些罪……”

患者两次手术前后的变化,正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在患者身上的真实体现。“国家要求公立医院重点救治疑难危重症患者,提高手术服务能力;医院医疗管理团队及多个临床科室意识到ERAS诊疗理念的先进性,积极在多个方面开展探索实践,如今已形成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造福了张伯等一大批手术患者。”中山一院王子莲副院长说道。

大力建设机器人手术平台 让患者更受益

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文推进全国加速康复外科工作,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围手术期医疗措施为主要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应激反应、缩短手术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术后恢复为目的的诊疗理念,以及在该理念指导下的系统化诊疗模式。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教授指出,中山一院倡导研究型医院管理模式,要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大数据分析结果来驱动医疗管理决策。ERAS基于高质量循证医学客观证据,对围手术期诊治流程进行改造,去除了不必要的、不确切的措施,精准聚焦手术核心环节。

为提高手术质量,中山一院近年大力建设机器人手术平台、杂交手术平台、业务信息系统,还利用大数据对各手术科室、各手术医师进行精准评价与持续改进。医院ERAS从指导思想、过程管理、事后评价三方面共同推进,全方位降低患者风险、减少患者痛苦,节约患者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超复杂手术精细化、微创化

机器人辅助手术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随着机器人手术的广泛开展,外科医生可以在先进的平台实施最精准的手术,他们的眼睛直接进入术区,双手操作更灵巧方便,患者创伤更小。在传统开放手术的1.0时代,医生把眼睛凑近了还可能看不清楚,把手伸进术区却转不过来,内脏受扰动较多,患者体表还有大切口。在内镜系统辅助手术的2.0时代,医生通过屏幕观看术野,通过长臂器械末端操控患者体内的小剪刀、小钳子,手术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3.0时代,摄像与显示系统能提供放大10倍的裸眼3D视野,把器官上的病变看得清清楚楚。

中山一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生动地描述:“机器人的机械臂动作幅度是可以调节的,我的手在外面移动十几厘米,患者体内的小剪刀才移动几个毫米,相当于动作精度提高了20倍。此外,医生的手是不能背曲的,普通内镜器械也不会拐弯,但手术机器人的‘眼’和‘手’却能360°旋转和270°屈曲,可以绕到器官背后去做手术。以前外科医生要靠锻炼‘举砖块’来减少手抖,现在手术机器人不再手抖,而是平稳地操纵小剪刀、小钳子。机器人辅助,让手术迈进了一个更新的时代!”

殷晓煜教授表示,以胰腺肿瘤经常需要面对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为例,涉及了7个腹腔脏器的部分切除和3个重要脏器的吻合。没有手术机器人辅助的时代,这是一个典型的超大手术,术中出血、胰瘘等副反应非常高发。而有了手术机器人的辅助,这一手术的中位出血量仅为50毫升,加上能够辅助医生更为彻底地清扫肿瘤周边的淋巴结,患者的获益非常明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中山一院目前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6台,是国内该类机器人最多的医院。殷晓煜教授开展的机器人手术量近900台,全国排名第一。医院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在南沙院区联合共建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促进ERAS先进理念与手术机器人先进技术的推广,惠及更多国内患者。

能抵达人体更“深”部手术

机器人系统应用使复杂外科降维

泌尿外科,同样是手术机器人系统运用集中的专科。

中山一院泌尿外科主任陈凌武教授表示,因为男性的前列腺往往位于盆腔深部,前列腺癌手术无论是传统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都需要手术医生有着极强的解剖学功底和熟练的外科技能。即便如此,仍有10%左右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肿瘤切缘阳性、术后感染、漏尿、出血、尿道狭窄等问题。而且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并因此影响肾功能、性功能的风险也较高。

在没有机器人辅助之前,前列腺癌根治术、肾脏肿瘤保肾和肾盂与输尿管结合的畸形矫正手术都是超大型的手术。在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成熟应用后,这些手术都变得相对简单了,变成了中等难度的手术,副高级职称医生在规范培训后就能掌握并操作实施手术。“有手术机器人更为清晰视野和更为精准、精细操作加持,这些以往天花板级的手术已经实现了大型手术康复快,中型手术不需输血等目标。”

陈凌武教授表示,运用手术机器人来辅助上述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要缩短3-5天,患者拔除尿管的周期从以往的3-4周缩短到5-7天。“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推进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与管理

构建“加速康复外科”新模式

中山一院副院长匡铭教授表示,中山一院自2015年4月引入华南地区第一台第三代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始,开启了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超精准微创时代,同时,也在外科手术机器人人才培养、技术下沉等方面持续发力。

2023年9月,医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共建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在南沙院区揭牌,旨在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机器人手术师资团队,打造由学术机构主导、引领全球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

中山一院还成立首家“全国规范化全程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为全国各地的外科医生提供系统的、规范化的机器人手术培训,让更多的中国医生能够了解和使用手术机器人,推动高端医疗资源持续下沉。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ERAS理念的广泛应用,两者的结合会更加密切,外科手术也更加精准、微创、快速和安全。这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推动整个外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匡铭副院长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杨洁 曾庆良 潘宏伟 梁嘉韵 章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