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们,找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问李敏目前生活上是否有什么困难?

李敏猜到,这大概是中央要分配父亲的遗产。

所以,李敏对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我没有什么奢求,如果可能,我只想要爸爸原来要给我的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袖清风

不久之后,工作人员又找到了李敏:“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遗产!”

李敏得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三样东西:8000元钱、一台电冰箱和一台20寸的彩电。

毛主席当了一辈子的国家领袖,国外许多人都猜测,他应该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事实上,毛主席的孩子们都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留给他们的财产很少很少。

因为,毛主席生前已经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国家和人民的身上。

在清点毛主席遗产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他绝大部分的稿费寄给了一些生活困难的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贫这两个字,是李敏生活的常态。

毛主席家风严格,不允许孩子们过着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对自己同样严格要求。

工作人员回忆,最初,国家给毛主席制定的工资是610元,这笔钱里既包含毛主席一大家子生活的费用,也包括一些平日的公务费用。

对一位国家主席来说,每月600多块钱是远远不够用的。

因此,中央的同志们都主张把毛主席的工资定的高一些。

但是,毛主席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一旦开了这个头,就是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50年代末,由于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国家闹起了饥荒。

这个时候,毛主席主动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400元左右,和全国上下的老百姓一起共渡难关。

工作人员还谈到一件小事,那就是毛主席每次外出,用了公家的东西,总是要求身边的秘书细细的记账。等回去之后,一样一样的折算成钱,再还给公家。

很多人对毛主席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国家主席用这样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要还吗?

但是,毛主席很认真的表示,公家的钱是必须要还的,这是不能打破的原则。

另外,毛主席400多元的工资,主要都花费在了几件事情上,首要的是要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几个子女当时都还年轻,且身体都不好,又要上学,又要治病,每个月就是一笔大开销。

除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外,毛主席在湖南还有不少生活困难的亲戚。

毛主席和这些亲人之间感情很深,所以,在解放之后,毛主席频繁地照顾他们的生活。

而这笔钱,也是由毛主席自己掏腰包,绝不占公家的便宜。

另外,凡是听说有人生活困难了,毛主席也是毫不犹豫的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这样一来,毛主席用钱就更为紧张了。

不过,毛主席还有一项不菲的收入,那就是他的稿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统计,到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他大概赚到了124万元的稿费。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然而,这笔钱,毛主席并没有用来自己花费,更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女。

除去日常生活开支之外,这笔钱也都被毛主席用来接济穷人了。

临终之前,毛主席把自己最后一笔稿费上交给了国家,所以他留给孩子们的遗产就显得寥寥无几。

至于遗物,更是不多。

秘书收拾的时候,只找到几件中山装,还是穿了又穿,已经破旧不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坎坷童年

李敏拿到来自父亲的三件遗物之后,内心百感交集。作为毛主席的孩子,李敏继承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品质,所以,自然不在乎自己能分得多少遗产。

其实,毛主席留给她的那8000元钱,李敏一直存在手上,一分都没有花。

对李敏来说,这笔钱是父亲留给自己最后的纪念,是没有办法去衡量价值的。

回顾李敏的一生,其实大半时光都是在过苦日子。

1936年,李敏在陕西一个窑洞里诞生,出生的时候非常瘦弱,惹人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邓颖超来看她的时候感叹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

所以,毛主席最初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娇娇”。

因为生活于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所以,李敏并没有享受太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在李敏几个月的时候,父母的感情便出现了裂痕。

随后,李敏的母亲贺子珍怀着身孕,远走苏联。

在苏联,贺子珍生下了一个身体羸弱的男孩,这个孩子不久之后便夭折。

贺子珍本是一个极为坚韧的女战士,但是长征期间,她不幸中弹,几枚弹片终生嵌在她的身体里,没有取出。

贺子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病痛,严重的折磨着贺子珍的神经,她无法再坚持工作,也无力再维系家庭。

在苏联,抑郁的情绪始终环绕着贺子珍。

为了安慰贺子珍,毛主席在女儿四岁那年,决心将她也送去苏联陪伴母亲。

在苏联的生活同样谈不上快乐,因为,那时全世界都已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之中。

随着前线局势的紧张,李敏和母亲所生活的福利院也渐渐的无法保障物资供应。

为了生存,贺子珍甚至不得不拖着病重的身体,帮别人缝补衣物赚钱,去黑市上换一些难以下咽的面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也被迫成熟起来,生存的压力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她陪伴着母亲一起辛苦劳作,只为了活下去。

不过,后来李敏回忆起这段日子,仍旧觉得那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时光。

因为,母亲即便饱受病痛的折磨,却对女儿非常疼爱。

同时,李敏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毛岸英与毛岸青,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虽然外面战火纷乱,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让李敏度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灾难再次降临,李敏的母亲贺子珍,竟然被人以精神疾病的理由,送到了精神病院软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幼的李敏不得不忍受母女分离。

此时的她,无依无靠,甚至不清楚自己父亲究竟是什么身份。

李敏在回国之后,曾回忆起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们所住的房子里挂着一张毛主席的肖像,哥哥毛岸英曾指着肖像告诉她,画像上的人就是他们的父亲。

然而,那时李敏却不敢相信。

因为,她离开国内的时候太小了,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

长大之后,她过得颠沛流离,虽然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父亲的模样,但她却不敢想象自己的父亲是中国的革命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女重逢

1947年,在同志们的努力下,贺子珍终于重获自由,决心带着女儿回国。

在回国的前夕,李敏对于自己真实的身份,依旧半信半疑。

她甚至给毛主席写去了这样一封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内心颇为苦涩,如果不是因为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又怎么愿意和女儿忍受这么多年的分离之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战乱终于渐渐平息,可他的女儿,却连父亲的样子都几乎忘记了。

甚至,这封稚嫩的信是用俄文写成的。

因为,李敏离开祖国的时间实在太久,对中文已经不熟悉了。

几天后,身在苏联的李敏,终于接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来自毛主席的回信。

在信中,毛主席对李敏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直到此刻,李敏才终于相信,原来自己一直崇拜敬爱的毛主席,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捧着父亲写给自己的信,几乎不愿意撒手,她真的太渴望父亲的爱了。

1949年,历经千辛万苦,阔别祖国多年的李敏,终于和母亲一起返回了国内,见到了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父亲。

毛主席看到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的女儿,十分激动。

那段日子,李敏一直生活在父亲左右,度过了自己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

接下来的几年,李敏生活在中南海,平静的读书、上大学,并在校园里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

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对于这个女婿也十分赞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1959年,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之下,两个人正式结为夫妻。

此时,李敏渐渐感受到了作为毛主席女儿的光环。

因为,毛主席在全国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所以,李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多关注。

有些人也许会因这份关注而飘飘然,但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李敏身上。

李敏最害怕的,就是别人因为自己毛主席女儿这个身份,给自己特殊的待遇。

所以,在生活之中,李敏尽量的低调朴素,从不表露自己的身份。

以至于多年之后,李敏的许多朋友还不知道,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这种人生态度,自然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在李敏的印象中,父亲是慈爱的,同样也是严格的。

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自然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为孩子们大开绿灯。

但毛主席从未这样做,他不愿意让自己以及家人,占国家的一点便宜。

精神不灭

李敏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国家困难,就连学校也没有办法供应学生的伙食。

李敏和妹妹李讷,几乎每天都忍饥挨饿,身体虚弱,全身浮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毛主席身边的警卫看她们姐妹俩实在太虚弱了,想要带着她们到食堂里去开小灶。

但毛主席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最后更是明令禁止。

因为,李敏姐妹俩并非中南海的工作人员。

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李敏的一生,所以,李敏从不以毛主席的女儿这个身份自居,而是一直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结婚之后,李敏便渐渐有了搬出中南海的想法。

这一来是害怕给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添麻烦,二来,李敏和继母江青之间始终合不来。

李敏认为,与其让父亲被家庭琐事困扰,不如自己主动退让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搬出中南海之后,李敏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很拮据。

夫妻俩的工资都不算太高,要抚养两个孩子。

同时,李敏每个月还要汇些钱给生活在上海的母亲。

同时,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李敏搬出中南海之后,便上交了自己在中南海的出入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时去问候父亲。

毛主席工作很忙,又不可能来找女儿。

另外,李敏也怕自己经常去找父亲,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李敏搬出中南海之后,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陈毅的追悼会之后,毛主席的身体更是一下子垮掉了。

陈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得知消息之后,急匆匆的跑去看望父亲。

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握着李敏的手问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李敏听到父亲这样说,鼻子一酸,好不容易才强忍住了眼泪。

父女俩彼此思念,但见面的日子终究是越来越少。

从父亲患病到最终去世,李敏只见了他三次面,这成了李敏心中的一大遗憾。

父亲去世之后,李敏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她还是如以前一样,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

毛家的后人们,也都和李敏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他们有的做军人,也有的做了教师、医生。

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们都牢记着毛主席当年的教诲,兢兢业业的为人民服务。

他们都可以用身份的光环去换取利益,但是,没有一个人这样做。

这些后人们,没能做出如毛主席一样伟大的成就,但同样令人钦佩。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毛主席的精神延续了下去。

参考资料:

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里》

李敏《我的爸爸毛泽东》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