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17日消息(记者易帆)近日,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发布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专家连续两年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02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苗期叶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鉴定,并对995份已经抽穗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穗颈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发现海南普通野生稻普遍抗叶瘟或穗颈瘟。该研究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有着“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几乎所有水稻栽培地区都有稻瘟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南方稻区的高温高湿气候,更有利于水稻稻瘟病的流行,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而在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抗性品种选育、生物防治、栽培管理等方法进行稻瘟病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常规的抗病品种选育主要依赖于育种家的经验和表型数据分析,存在着育种周期长、选择效率低、准确性差等缺点。因此,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手段,而发掘和利用新型抗稻瘟病资源是关键。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最近缘,蕴藏着大量抗病等优良基因,是水稻育种重要的遗传资源。例如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在1926-1933年以广东普通野生稻为亲本创制的中山1号,直至20世纪80年代依然在生产上利用;袁隆平院士和朱英国院士以在海南发现的野生稻选育的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和红莲型杂交稻,为解决当时国内的饥饿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省级热带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内,基地工作人员在进行苗期人工接种。受访者供图

科研专家介绍,海南地处热带地区,雨林茂密,光、热资源丰富,风、旱、涝等气候灾害频繁,促使海南普通野生稻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和云南等地的普通野生稻,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稻稻瘟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抗性机制复杂,选育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性的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稻瘟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海南气候高温高湿,病害严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拥有丰富抗病基因,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意义重大。省农科院专家将继续结合鉴定结果,今后将从分子方面更加深入解析定位海南普通野生稻抗稻瘟病主效基因,加快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组合)的速度。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