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令军人张弓挟矢,举刀按矛以夹道,使弼冒出其间,曰:“必无伤。”弼战怵流汗。神武喻之曰:“箭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矛虽按不刺,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北史·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这时,封隆之又提出反腐肃贪的建议,高欢在连续经历潼关之败、沙苑之败以及河东、河南的大规模叛乱后,也开始意识到,纵容贪腐并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封隆之又道:“高王,我所说的反腐肃贪,并不是简单的惩罚贪污,我认为,应该重新编修律法,用律法彰显我朝的正统地位!”

说到正统问题,高欢顿时来了兴趣,道:“祖裔(封隆之字),你有何高见?”

封隆之一揖,道:“大王,皇权正统的象征,除了血统,就是律令。”

他知道在座这些人,高欢、高隆之粗通文墨,司马子如、孙腾小吏出身,高岳是武将,刘贵生意人起家,对典章制度都不精通,当即侃侃而言。

“自秦汉以来,君王无不重视律令,如果说血统是皇权正统的灵魂,那律令就是血肉筋骨。秦有《秦律》,汉有《汉律》、《九章律》,都是皇权正统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魏武帝把持大汉朝政后,为了树立威信,收复人心,在《汉律》之外,另制《甲子科》,就是为了与汉室争夺正统地位。”

高欢等人听得不明所以、如坠雾中,封隆之一笑,道:“律法是读书人和官吏必须学习的立身之本和处事规范,具有莫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信奉谁的律法,思想上和感情上就会投向谁,不知大王和各位可明白?”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如今是高欢的女婿,为人正直,精通典章,衷心赞道:“封尚书所言,极为精辟!”

封隆之又道:“我朝的《大魏律》师承《汉律》、《晋律》,沿用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正统的象征。大王如果能广招天下大族英才,大张旗鼓、堂堂正正地在《大魏律》之外主持修编一部新律,名为补充、实为取代,则您的功绩自可与魏武帝并驾齐驱。更重要的是,天下大族子弟如果都在您的麾下参与了这等旷世伟业,何患人心不归!”

高欢恍然大悟,喜动颜色,道:“祖裔说得极是,令我茅塞顿开!”心中又想:“不愧是世家子弟出身,这份见识,子如等人虽有小智,终究想不出这等光明正大的阳谋。”

杨愔插口道:“大王,律令是国家大政方针,不仅仅是刑法,还应包含人才选拔晋升、财产归属保护等方面的制度。我朝之前制定的《停年格》对人才选拔完全是按资排辈,导致滥竽充数、不思进取者比比皆是,也应在此次律令编订中一齐改革,彰显大王您的心胸和气魄,则必然人心所向,海内归心。”

高欢更加喜悦,当即道:“我已命子惠赶来邺城,主掌朝政,就由他亲自主持新律修订,你们好生辅佐于他。编修就放在兰台麟趾阁中进行,这部新律就叫《麟趾格》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一齐躬身称喏。

十日后,高澄赶到邺城,高欢对他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将修订《麟趾格》、澄清吏治、选拔贤才的用意细细对他讲了,这才动身返回晋阳。

高澄的主持下,由封隆之具体组织,召集了杨愔、杜弼、崔暹、邢子才、温子升、封子绘、房谟等一大批汉人世家大族子弟,精心编撰,历时一年有余,终于完成,颁布实行。

这部《麟趾格》成为后来《大齐律》的蓝本,北周灭齐、大隋代周后,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唐朝的《武德格》、宋朝的编敕、元代的条格、明代的大诰以及最后的《大清律》无不是建立在《麟趾格》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不要一说到北齐,就人云亦云地跟风说什么“禽兽王朝”,它在政治制度上依然有它卓越的一面,值得后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