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0年,美国带领多国联军攻打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

举世震惊的是,联军利用其先进的飞机和制导武器,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精准打击,仅用42天,就大败伊拉克的86万大军!

而在这之前,伊拉克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既有两伊战场训练出的百万精兵,也有不输中国的常规武器,是当之无愧的“中东第一强国”。

因此,美国一战封神,打懵了全世界,也打醒了中国,还彻底改写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导弹女神”魏诗卉

1978年,魏诗卉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军人家庭。

魏诗卉的外公杨云卿,本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解放后,他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还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魏诗卉的父亲,则是一名战斗飞行员,经常跟年幼的女儿讲战友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在家庭的熏陶下,魏诗卉从小品学兼优,立志从军报国。她常说:“从小父母就教育我,长大后要干一番事业,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党和国家。”

为此,18岁的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二、

18岁的魏诗卉,主动报考了一所军事院校。

1997年,她成功考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而这所学校,素有“中国版西点军校”之称。

魏父得知女儿被录取,又悲又喜。

喜的是女儿得偿所愿,悲的是,军人出身的他,深知一个女孩读军校,更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但他还是决定支持女儿。

在父亲的目送下,魏诗卉昂首阔步地踏进了那扇神圣的大门。

然而,四年后,当她在本校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时,却突然生了“异心”!

一次调研中,魏诗卉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见到了导弹部件,带队的领导告诉她:“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元部件,它们可能成为助推战略导弹腾飞的倍增器。”

魏诗卉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这些部件,24岁的她“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能量”

不久,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内部观摩中,她又看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的影像资料,美军精准的制导技术,让她震惊不已。

而中美的差距,我国对高科技武器装备的需求,也牵动着魏诗卉的心。

于是,她做了个决定,再次惊呆了众人!

三、

硕士毕业后,魏诗卉竟然突然改道,毅然投身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导弹是国防重器,而制导控制系统是导弹的核心,也是导弹的“大脑”与“天眼”。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没了它,再厉害的导弹,也只能沦为无头苍蝇。

而从“军事运筹”到“制导与控制”,跨军种,又跨专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不少同学劝魏诗卉别折腾了。父亲也希望她慎重考虑。

但她一如既往地坚定。她说:“爸,我已经想好了,我要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出一份力量!”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面对高难度的专业书籍,魏诗卉如饥似渴,却又无从下手。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席卷而来。

于是,她在学校门口的招待所里闭关两个月,遇到不懂的就去学校请教老师,最终成功“上岸”。

但这只是开始。

读博时,魏诗卉作为骨干,参与了一项重要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难度极大,涉及光学、天文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

为此,她整日奔波,调研走访了多家科研院所,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可临近结题时,她却遇到了“拦路虎”。

四、

由于一个算法久攻无解,魏诗卉对课题进行了全方位论证,仅当时搜集的资料数据,就装满了整个书柜,复印的学术论文资料,堆起来足有2米高!

她说:“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腾。”

通过反复分析,她推导出参数误差分离模型,最终攻克了关键技术,试验一举成功。

这项成果大大缩短了某型导弹技术准备时间,相关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毕业后,她来到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导弹专家肖龙旭的团队,如愿成为一名导弹领域的科研人员。

肖龙旭是我国火箭军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兼研究员,他让中国导弹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射,并且在导弹配置上融合多种制导模式,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的腾飞。

在恩师的指导下,魏诗卉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围绕某型装备的打击精确度评定展开的。

她利用自己的运筹学功底,提出以研制定型为基础,综合运用抽检和发射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最终顺利结题,相关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但魏诗卉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说:“创新路上无止境,要想走得更远,我们就不能停下脚步。”

为了走得更远,她又干了件大事!

五、

2011年,在一次考察现场,魏诗卉发现我国导弹的一个重要组件存在严重缺陷,在高性能的工作状态下,会导致零件寿命和工作时间缩短,严重制约了我国军队的战斗力。

其实,这个难题已经困扰我国导弹领域半个世纪了,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一直没能攻克。

从此,这个难题就成了,悬在魏诗卉心头的一颗大石头。

回到研究室后,她一边请教师长,一边努力求索,即便已经结婚的她,身怀六甲,也经常忙到凌晨两点,才冒着风雪匆匆回家。

看着“风雪夜归人”的女儿,魏母心疼不已,“埋怨”道:“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准妈妈了?”魏诗卉眼泪直掉,但依然痴心不改。

终于,她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维定势,打破了该领域50年来的传统理念,成功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令美国的导弹专家既震惊又眼红,年仅33岁的魏诗卉,顺利晋升国家高级工程师。

刚走上高工岗位,她就接到一项紧急任务。

六、

上级交给她所在团队一项紧急的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魏诗卉作为项目牵头人之一,直接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

然而,由于此前积累的资料不多,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项目推进受阻。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坎迈不过去了。但魏诗卉偏不信邪,她请教了多位专家,不停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同时带领技术骨干不断钻研,推演公式。

由于长期夜战,她的身体免疫力下降,视力下降,家人催她休息,医生开好了假条,但她始终不肯离开自己的岗位。

三个月后,她终于带领团队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并顺利完成实验,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她此前攻克的困扰我国50年的难题,明明理论研究已经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且,在仿真算法和实验平台上,数据结果的精度非常高,可进入工程研制阶段时,却出现了很大的误差。

为此,魏诗卉组织了十几家单位,上百号人,又做了大量的实验,每天忙到下半夜,力求当天出现的故障当天排查。

在魏诗卉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下,最终,工程阶段也攻关了。

但她的阵地不仅在实验室,更在真正的战场。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拿到数据,她和课题组奔赴靶场,跑到离发射点位不到100米的地方进行观测,这个距离远小于部队规定的安全距离。

她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难怪恩师肖龙旭评价魏诗卉:“她有一股拼劲、闯劲,搞导弹科研事业,没有这股劲儿不行。”

拼着拼着,她又拼成了“网红”。

七、

2019年,41岁的魏诗卉,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火箭军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人,一身戎装的她在人群中十分耀眼。

三年后,在军旅生涯中一路狂飙的魏诗卉,先后获得过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次二等奖,拥有26项国防发明专利的她,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已经成功批量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但她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马不停蹄地踏上新的征程,为提高我国导弹命中率不断探索……

在镜头前亮相后,魏诗卉在网络上逐渐小有名气,成了一名“网红”,被网友称为“科苑超女”“导弹女神”“军中花木兰”

但女神却说:“强军是为了和平,强军梦就是强国梦、中国梦。在火箭军的科研方阵中,我只是普通的一员,我愿用毕生去完成这一梦想,这就是我的初心。”

砺剑青春,血色芳华,只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才能将大国重器之剑,牢牢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