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登奎是山西人,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河南工作,1969年,“九大”期间,纪登奎还作为革命干部代表登台发言,也是在这之后,纪登奎“老朋友”的身份被人们熟知。1970年之后,纪登奎被调到中央,并继续身兼河南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登奎调到中央后,担任了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以及副总理等职务,曾主管过中组部、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纪登奎主管中组部时,收到一份有关上海市长的报告,这份报告最终被纪登奎压了下来,并没有批示下去。那么,这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

纪登奎收到的这份报告是有关上海市市长曹荻秋的,当时是1976年6月,这份报告是中组部上报给纪登奎的,等待纪登奎批示。在报告中,中组部认定曹荻秋是“叛徒”,但纪登奎认为这背后有隐情,所以把报告压了下来,没有批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荻秋在1932年的时候曾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1937年,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曹荻秋经过组织营救恢复了自由。1955年,曹荻秋被调到上海,担任了副市长,1965年,曹荻秋担任上海市市长。不过,1967年1月,上海发生“一月风暴”,曹荻秋被夺权,不仅被暂停了工作,而且还被关押起来。

1973年9月,上海市委在张春桥等人的操纵下,给中央写了曹荻秋是“叛徒”的报告。不过,中央并没有对这份报告进行批示。1975年10月,主持上海工作的马天水派了一位干部到中组部,征求对曹荻秋的审查结论。中组部经过一番调查后,认为曹荻秋虽然在1932年被捕,但在狱中坚贞不屈,没有暴露自己,不应该定为叛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纪登奎收到了中组部上报的这份报告,他认同中组部的结论,批示“同意”后转送给其他人批示。不过,这份报告到张春桥那里却卡住了,张春桥不同意中组部的结论,坚持要把曹荻秋定为“叛徒”。

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这份报告又被退回中组部。纪登奎主管中组部的工作,于是他建议中组部把上海市委的负责人邀请过来,共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期间,中组部主持工作的郭玉峰没有顶住张春桥的压力,最终同意上报曹荻秋是“叛徒”的审查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6月,中组部上报了这份新的报告,首先报送给主管中组部工作的纪登奎。纪登奎看完中组部的审查报告后,并不认可中组部的审查结论。于是纪登奎就把这份报告压了下来,没有批示,也没有转给其他人。

纪登奎此举无疑帮助了曹荻秋,只是此时的曹荻秋已经去世,虽然曹荻秋的家人急切想看到审查结论,但纪登奎认为兹事体大,应该慎重对待,而且曹荻秋的家人如果看到这份审查报告,不知内心会多么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一切都步入正轨。12月,纪登奎把主持中组部工作的郭玉峰叫到办公室,当面把这份报告退回给中组部,要求中组部重新调查曹荻秋的问题。在这之后,中组部专门向上海派出了工作组,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这个问题,还了曹荻秋清白,也帮助曹荻秋恢复了一切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