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杭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了解陈伟民的人常会给她贴上“强”的标签,有人甚至感叹:“一位女性用这一名字,便与睿智、大气、豁达、成功连在一起了。”而陈伟民则摇摇头说:“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路,每一步都是不自信,每一步都是晃晃悠悠被别人推着走过来的。”

她是学中文的,却进了银行工作;在办公室干得不错,又被拉去做了信贷。陈伟民的故事很传奇,更有意思的是,她坦言自己这一路走来并没有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各项工作,相反还有些胆怯。

“我不比别人聪明,也许只是比别人努力而已。当然,还有我常常比别人运气好。”眼前的陈伟民,很真实。从最初的2亿元,到后来近600亿元,陈伟民带领的住房信贷部,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她与银行一起成长。

01

从三人起步做房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工行的“按揭”业务起步了

40多年前,陈伟民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毕业后,作为全国第一批大学生,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去了北京的人民银行工作。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从此过上了北漂的生活。

“很不习惯。”这是陈伟民对那段日子的评价。对于一个和数字有些“八字不合”的人来说,每天和数字打交道,让她甚至感到有些排斥。“后来领导把我调到了办公室,负责文字工作,这才算是干回了老本行。"

陈伟民并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当她第一次听说要被提拔为北京分行办公室副主任时,她竟一时不知所措“结果还没想好如何推辞,领导就找我谈话了,很严肃地指出,这是党委的决定。我只好语无伦次地说,那你们就先让我试试,看着不行就赶紧把我拿下来。"一番话让在场人都笑了。

1992年,又是机缘巧合,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新筹建的浦东分行需要办公室主任。陈伟民得知这样的机会后,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回家”。

彼时早已在北京成家的她,依旧放不下心中的那份乡情,毅然回到了上海,调到了工行浦东分行,除了当办公室主任,还要兼任东海经济征信公司总经理。“这下我又着了慌,使劲对领导说不行的,我什么都不懂,我当不了。”是一位北京的朋友激励了她:“人的潜力有时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你应该试试看。”于是,陈伟民去试了,“公司果然做下来了,年收入做到近千万,还开出了好几个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宣传住房按揭业务,工行上海分行曾邀请画家贺友直创作连环画《小浦东购房房》

1998年的一天,行长突然把陈伟民叫到了办公室。“我们要成立住房信贷部。你刚进行时也接触过信贷,现在这块业务是空白,就交给你了。听到行长的一番话,陈伟民的脑袋“嗡”的一下。“我是不是听错了?怎么会让我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去做房贷?”

压力,就是动力。很快,陈伟民没了最初的担忧和害怕。“住房信贷那时是一块小业务,相比于对公信贷,体量小很多。既然这样,那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呢?”鼓起勇气,虽然大家都不看好,但陈伟民心中已经有了规划。

困难来自于实际操作。当时,整个住房信贷部只有三个人。市民买房也不愿意向银行借钱。相比于企业,银行没法对个人的偿还能力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对于很多银行人来说,上千万的业务是一份合同,几万元的房贷也是一份合同,性价比“太低”。但陈伟民说,这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福祉。从三个人开始,她迈出了第一步。

02

从账单看客户还款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操作流程,就设计明晰的流程。没有个人收入数据,就想办法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个人的收入水平。

“我们当时就要求客户提供水电煤的缴费证明。试想,如果客户的水电煤消费很低,那就不可能一个月有上万元的收入。收入和支出总是一一对应的。”

随着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多,银行可分析的样本也越来越丰富。有的客户到期不能还款,有的客户每次都提前还款,不同的客户就能享受到不同的贷款额度、贷款利率。在数据满天飞的今天,这些看起来并不稀奇,但在当时,却并不容易。

“如果只是根据企业提供工资条,很多客户都贷不到钱。对银行来说,方便和风险是矛盾的,银行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产品满足老百姓需要。"陈伟民说道,“做企业客户,都是银行等着客户上门,但是做个人房贷,需要主动迎前,对接客户。”

她总说,坐着是不会有客户的,唯有一个个争取。那段时间,办公室里看不到她的身影,但业绩却说明了一切。 住房贷款余额从12亿元做到了近600亿元,跃为总行系统第一,上海同业市场占比第一,她也因此荣获得了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

陈伟民开创了一套全新的流程模式和评估标准。她回忆说,“那些日子,连晚上睡觉都在思考怎么处理细节问题,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正是我的不自信帮我取得了成功,因为它逼着我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我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比别人努力而已。努力了,你内心深处的那另一个更强的自己才会走出来,你才会做到原先做不到的事情。”全情投入,让她正视了自己的内心 ,义无反顾。

03

“我觉得我是一个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伟民应邀接受《市民与社会》节目访谈

当初不起眼的房贷业务,被一步步做大做强。陈伟民的队伍,从最初的三人,逐渐越扩越大。陈伟民常说,自己就像是这支队伍的“大家长”。她用诚心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客户,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初到上海时的困难早已经过去了,在这里我真正感到了自如,也许我就是属于上海这个地方的。"那些年,陈伟民的故事,几乎可以写就一本书。当她退休时,她真的收到了本书。

这是同事们为她整理的一本文集,她的博客、空间里的所思所想,跃然纸上。末了,每位同事还附上了自己的感言。这本文集叫“我的会客厅”,在陈伟民的会客厅里,有生动的文字,仿佛动人的画面,就在眼前。

陈伟民很感动,她时常告诉团队的年轻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她的团队里,有许多刚毕业就入行的年轻人,在她的悉心栽培下,这些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已在核心岗位上身居要职。看到他们的成长,陈伟民发自内心的高兴。

2020年,陈伟民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的录制,应邀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女性力量”论坛节目中接受访谈,以金融女性奋斗者的角色,回顾了工商银行在浦东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曾做出的重大贡献。“当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想。正是这种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才有了浦东今天这么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做了很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她落落大方地谈着,三十多年前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人,是如何以拓荒者的姿态投入浦东的建设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90年代初期,在工行上海市分行的倡议下,12家银行首次以银团的形式结成同盟,共筹措376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让陷入停摆的东方明珠改建项目重启,成为落地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个地标性建筑……”自信发言的陈伟民,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人,学无止境。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