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每一刻都自有其美好的一面。

如果说春日是热闹的,百花烂漫、鸟语花香,处处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那么春夜便是清寂的,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感受那繁华落后的温柔静谧,亦是十分惬意。

王维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顾太清写“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都是极空灵唯美的画面。

苏轼的一句“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是将春夜短暂、值得牺牲睡眠去流连的心情写得细致入微。

在诸多春夜美妙的诗词中,个人独独钟爱唐代冷门诗人的这一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于良史大约生在唐玄宗后期,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在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

在彼时星光熠熠的大唐诗坛中,他的名字并不算知名,留给后人只有《全唐诗》中收录的7首。

这七首诗全是五言,清丽超逸,构思巧妙,讲究对仗。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称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之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盛中晚唐诗歌界限的标志。

不过他最知名的还是这首《春山夜月》,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句更是被后世誉为“妙绝千古”的神来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名思义,这首诗写的是春夜山中赏月的雅趣,开篇“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便是背景铺垫。

春日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令人愉悦的事物,诗人只顾得观赏游玩,以至于天都黑了还没想起回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同时也将自己悠然自得、畅游春山的喜悦心情隐入字里行间。

春山“多胜事”是因,是全诗发脉之处;诗人“夜忘归”是果,接下来六句全是对“胜事”的描绘,也是诗人“忘归”的具体阐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一捧泉水,月影摇晃闪烁,好像那一轮明月也留在我的手中;

拂几支山花,花香馥郁,流连不舍间衣衫都被馥郁的花香染透。

“掬”,用双手捧起。月亮倒映在泉水中,诗人用双手捧起清澈的泉水,仿佛也捧起了皎洁的月光。

“弄”,轻松自在地摩挲。春天本就是百花盛放的时节,诗人欣赏风景时,忍不住轻轻拨弄那些美丽的花儿,沾染了清新怡人的香气。

一“掬”一“弄”,写出了诗人对眼前风光的欣赏与爱惜,虚实结合,构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朦胧美妙,恰到好处。

同时,“月”对应了“夜”,“花”则对应了“春”,笔笔紧扣,极为切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诗合选详解》中评曰,“‘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

但清代学者纪晓岚却有不同态度,他认为“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

五六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是首联“赏玩夜忘归”的进一步阐述。

春游的兴致来了,就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等到应该离去的时候,却难舍下对山间一花一草的深情。

当一个人沉醉于眼前的风景,便很容易沉醉其间,忘记了时间。同样,没有绝美的风景,也不会产生这样不愿归去的感觉。

诗人没有直接绘景,而是通过个人的情绪表达,来侧面衬托了风景的美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在流连忘返之时,夜风远远送来了悠扬的钟声;顺着钟声望向远方,只见翠微深处、林木掩映,隐隐露出一角楼阁飞檐。

诗人的视角就此从近处转向远方,渺渺钟声和隐隐楼台,在夜色中都是影影绰绰的,就像画中渲染和留白,勾勒出了一个频频回望、不舍离去的身影。

同时,钟声和楼台,与前文的水月、花香、芳菲,都是“胜事”之一,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就像一幅清幽淡雅的春山夜月图,欢悦、流连、不舍的情绪充盈其中,令人对诗中水清月明、花香袭人的世界悠然神往。

后世许多人都曾用“掬水月在手”之句为题写诗填词,包括宋代的朱淑真、元代的马致远、明代的杨慎等等。

2020年,诗词大家叶嘉莹96岁之际,陈传兴导演为她制作了一部文学传记电影,名字也叫作《掬水月在手》。

对于她来说,这句诗引申出了另一层含义:物质世界的月亮无法真正被占有,但人可以通过掬水的动作,以最近的距离看到月亮的倒影,感受到月亮的存在。诗词也是如此,它就像手中的月亮倒影一样,带我们去感受古典文化和艺术之美,进而触摸到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们真实存在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