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井冈山地区的文教局派出工作人员到茅坪一带收集文物,因为这里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因此有很多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文物。
茅坪村的村民纷纷前来捐献文物,直接把工作人员围在了人群中间。
其中有一位叫谢槐福的老汉,拿着一个奇怪的木头架子挤到工作人员身边,说是要把这件珍贵的文物捐给政府。
这个木头架子形状就像一个农民搂草的工具,但是却没有尖锐的耙,似乎连把手也只剩一截。
工作人员都是知识分子,虽然见多识广,但也没见过这东西,于是问道:“老乡,这是什么器物?”
工作人员话音刚落,旁边的老百姓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谢老汉,你拿了草鞋勾子还当宝贝哩,欺负人家文化人不懂,我们谁家还没有个这东西?”
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并不是耙子,而是编草鞋的,难怪没见过,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别说是编草鞋的木架子,就是草鞋都没怎么见过,不认识也很正常。
搞清楚物件后,工作人员更加哭笑不得了,说道:“老同志,这个东西可不能当文物啊!”
谢老汉一听急了,当即说道:“这怎么可能不是文物,这可是毛主席用过的东西!”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安静了下来,老汉继续说道:“咋了,你们现在不穿草鞋了,就忘了以前的苦日子了?以前干部们在这里哪个不是穿草鞋的,哪个干部不会打草鞋,以前毛主席住我家,就是跟我学的打草鞋,还是我手把手教的哩!”
想起毛泽东学打草鞋的情境,谢老汉讲起来更是兴致勃勃,工作人员经过考证,毛泽东在1927年底至1928年春,毛泽东确实在谢槐福家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红军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干部和士兵都穿草鞋,毛泽东也不例外,因此跟房东谢槐福学习打草鞋,用的就是这个草鞋勾。
1929年1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离开了谢槐福家,谢槐福却一直保留着这个勾子。
工作人员请专家鉴定后,鉴定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用的草鞋勾为二级文物,并且同时建议向上申报为一级文物。
为何一个破木头架子会有这样的礼遇呢?
因为它体现了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民主作风,承载了革命队伍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该草鞋勾,目前由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收藏)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毛泽东说:“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成功?关于这个问题,也是上井冈山时,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然而把起义部队带到哪里去?中国革命的未来向何处去?这些都是摆在毛泽东眼前的问题。
经过思考,毛泽东指着地图上罗霄山脉中段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1927年9月20日,起义部队1500余人向井冈山进发,路上遭遇敌人伏击,到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是干部多,士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没有群众基础。
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当时的情况:“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
当时群众把起义部队当作和以前的军阀部队一样,一旦看到部队进村,立刻吓得全部跑到山上去了,起义部队想要找口饭吃得都很困难。
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在军队内部倡导军事民主作风,士兵有监督干部的权力,如果干部做错了事,就要接受批评和制裁,干部也不允许打骂士兵,干部和士兵也要一块吃饭。
经过改编后,部队士气明显就不一样了,跟群众的关系也变得友善起来。
起义部队驻扎三湾期间,三湾钟家祠堂,有两个深不满三尺的水井,这两口井因为年久失修,井边杂草丛生,井里的好几个水眼被堵,出不来多少泉水,再加上祠堂旁边脏水沟的水总是流到井里,导致村民无法用这口井打水,村民要到村子外很远的地方去取水。
毛泽东见状,立即把一名战士叫到身边,要他到老表家里去借些工具,然后卷起衣袖和裤管,清修井围。
战士们看到后,也纷纷拿起工具,跟着毛泽东一块干了起来,大家一起挖淤泥,搬石头,填脏水沟,一阵忙活后,这两个井就修得又深又宽,井围的砖块砌得结结实实,大大方便了村民吃水的困难。
村民们哪里见过拿枪的人还会使用铁铲帮助老百姓干活?当即对这支部队交口称赞,后来村民给这两口井取名为“红双井”,寓意军民一家亲。
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后,便开始向井冈山进军,于10月27日,到达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冬天,毛泽东住在宁冈茅坪洋桥湖村的贫农谢槐福家里,谢槐福家里很穷,屋子四处漏风。
正常来说,江西地区的冬天一般是不会下雪的,但是井冈山山区海拔较高,气温低于零下,有时就会下雪。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谢槐福却只穿了一件破单衣,在家里冷得瑟瑟发抖,毛泽东拍了拍他的肩说:“槐福呀,天冷了,你要穿衣服呀!”
谢槐福却冻得发抖地说:“毛委员,我没有衣服哩。”
毛泽东这才知道,原来谢槐福家穷得再也找不到厚一点的衣服了,因为天气是突然转寒的,红军也没有来得及筹办棉衣,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着单衣。
后来红军发了棉衣,毛泽东也领到了一套,但是他却没有舍得穿,而是把自己的那一套送给了穷得没有衣服穿的谢槐福,说道:“槐福,现在天气很冷,你穿上吧!”
谢槐福见毛泽东也只有一套棉衣,哪里肯穿,于是说道:“毛委员,你自己只穿两件单衣,我怎么能穿得你棉衣呢?”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我不冷,我习惯了。”说完,不由分说,就把棉衣给谢槐福穿上,并帮他扣上了扣子。
那一刻,谢槐福不仅身子暖了,就连心也暖了,那一刻,一点文化都没有的他突然明白了很多红军在村里的标语,红军就是要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啊!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的队伍依然能够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带头艰苦奋斗,与普通士兵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当时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那就一律都发两角,大家因此生活得虽然苦了点,但是都不再抱怨。
有一次,七八个刚训练收兵的战士围着菜盆发牢骚说:“训练这么苦,反倒吃野菜!”“这么苦,谁吃得下去啊!”
毛泽东听到后,也没说什么,就走过去拿起野菜就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说:“嗯,是苦哇!不过,这野菜虽然苦,却有丰富的营养。”
战士们看到毛泽东都吃了起来,便不好意思起来,说道:“毛委员,这苦菜你可吃不得!”
毛泽东反问道:“我怎么吃不得?这苦菜的营养价值就在培养我们学会吃苦,我们吃得下这个苦,就能克服更多的苦。今天我还要多吃一些呢!”
吃完饭后,毛泽东还亲切地跟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是为了消灭苦,创造幸福,才起来闹革命呀,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甜。我们既然投身革命,连死都不怕,还怕苦吗?”
毛泽东的一番话说完后,战士们都深受感动,尤其是那几个发牢骚的战士更是表示,连毛委员这样的“大人物”都为革命带头吃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吃的呢?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夜里盖的是禾草,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脚。”
但是他却能够和战士们共同吃苦,这就十分了不起,毛泽东的警卫员龙开富后来回忆说:“毛委员和战士一样艰苦,战士们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战士们穿什么,他也传什么。”
正是因为毛泽东这种身体力行的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让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4月,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军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但是,当时的红军仍然处于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面对敌人频发的军事“进剿”“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甚至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为了拨开笼罩在根据地悲观失望的迷雾,毛泽东在茅坪村的八角楼,通宵达旦,根据革命形势总结经验,最终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
在两篇著作中,毛泽东详细提出并论证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革命政权的思想。
后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总结井冈山斗争以来的经验时说道:“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的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位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从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再到后来撤离,时间并不长,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多次提出要保持和弘扬井冈山时的艰苦奋斗精神,“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回国时,停经东北,受到当地干部的热情款待,出现了铺张浪费的做法,毛泽东直接批评说:“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作表率嘛!”
1965年5月份,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再次让人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心系群众,与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永新县老照片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一行经过茶陵县城,进入江西省永新县,在那里吃了一顿午饭,他感慨地说:“这顿饭味道不错,比当年更香,而且是从从容容吃的。”
要知道38年前,他率领起义部队来到这里时,是十分狼狈的,吃过午饭后,车队向宁冈进发,到宁冈时,毛泽东让司机把车开慢一点,1928年5月4日,朱德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完成了会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当天下午四点,毛泽东来到井冈山下的茅坪村,车队停在谢氏慎公祠前的空地上,在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这就是著名的八角楼,毛泽东在这里预言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当时警卫人员和随行的负责人都下了车,在等毛泽东下车,可是毛泽东却没有下车,而是对司机说:“不要停车,你慢慢地转,我们慢慢上山!”然后用右手在面前划了个半圆,司机立刻心领神会,车子在八角楼前缓缓地兜了个大圈圈,毛泽东从车内看着谢氏慎公祠和八角楼,引起了无限的回忆。
随后,车子掉头后,便直奔通往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这也是井冈山的高峰,车刚停稳,毛泽东就急不可耐地下了车,在黄洋界上极目远望,想起1928年9月初,红军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说道:“我守军不足一营,好险哦!守军凭险抵抗,反复较量,终于把敌人赶下山,才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井冈山黄洋界
在黄洋界足足停了40分钟,毛泽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天快黑了时,车队直奔茨坪,想起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时,茨坪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毛泽东到来后,这里便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当毛泽东看到茨坪有人家亮着电灯的时候,十分高兴地说:“井冈山有电灯啦!”
随后,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宾馆,感慨说:“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今天。”
宾馆方面考虑到毛泽东和随行人员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时也想表达一下井冈山人民的一片心意,在当晚的晚餐上,桌上特地摆上了茅台酒和丰盛的菜肴。
汪东兴看到后,立马纠正,批评说:“不是说好了嘛,主席每餐四菜一汤,每天两元五角钱伙食标准……主席的随行人员按每天一元五角的标准就餐,一分钱也不能多。”
按照汪东兴的要求,每餐只是四小碟菜,外加一小碗汤,菜都是家常便饭,只有辣椒是不能少的,毛泽东还特意交待厨房工作人员,菜量不要大,够吃就行,不了的菜也不要倒掉,留下第二顿再吃。
重上井冈山的这段时间,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常常跟别人回忆起在井冈山艰苦奋斗的岁月,同时也不断向当地干部了解井冈山的经济状况,听了别人的介绍后,毛泽东高兴地说:“几十年了,井冈山变化很大”,“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8年。”
在井冈山待了七天后,由于工作繁忙,毛泽东才打算离开井冈山。
5月29日早上,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来到宾馆的会计室,找到会计雷良钊算账。
雷良钊不明白要算什么账,吴连登就说:“毛主席今天要走了,请你结一下伙食费。”
雷良钊从来没接到上级通知说要结伙食费,当即瞪大了双眼询问:“什么伙食费?”
吴连登说:“毛主席有交待,他的账一定要按生活标准收,每天两元五角钱。”
雷良钊很为难,毛主席住宾馆,难道也要花钱,如果他今天收了钱,那怎么将井冈山的老百姓交待?
吴连登只好耐心地解释,主席早有规定,在外出,凡是首长需要的物品,托当地代办的,必须付清货款,如果地方不收钱,就不能拿东西……然后又严肃地说:“毛主席最反对搞特殊化。”
听了吴连登的这番话后,雷良钊只好在一张发票上写下:“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计17.50元”等字样。
在毛泽东出了井冈山宾馆时,才看到门口聚集着百姓,这些人里有当年的老红军,有烈士遗孀和子女……他们舍不得毛主席离开。
毛泽东来到人群中,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当毛泽东来到谢槐福面前时,停了下来,深情地望着这位老人,老人看着毛泽东,心情无比激动,想起38年前,毛泽东送给他的那件棉衣,内心依然无比温暖。
在路的两旁,站满前来送行的百姓,当毛泽东走下台阶,人群中开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成百上千的群众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欢呼雀跃。
革命取得了胜利,老百姓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在下雪冬天,连第二件衣服都找不出来。
在谢槐福老人捐出毛泽东用过的草鞋勾时,在场的人都回忆起了那段时光,后来当地群众又将毛泽东在八角楼使用过的油灯、石砚、办公桌、茶几等文物捐献了出来。
这些文物目前都被收藏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感谢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妥善的保管,让更多人的了解老一辈革命家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事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