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款产品都由两部分构成,表面的现象,以及背后的逻辑。

作为用户,我们看到的是现象,是通过界面、交互和功能体现出来的。作为产品经理,要看到逻辑,是背后的规则、机制和利益关系。

我一直说,现象背后总有逻辑,今天就继续跟你们分享一个产品案例。

平时我有一个习惯,会同时交叉使用互为竞品的不同产品,以此来测试和观察它们之间的不同。

在出行场景中,我是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用户,按理说这种地图产品只要能提供精确的导航服务就能创造用户价值。

但仅仅是这样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形成自身的差异化。

因此,地图产品经理们开始挖掘一些细分场景的功能和体验。

比如,同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不同路线推荐,可以按照时间最短、不堵车、费用最低等方式来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如果驾车导航到目的地,系统会自动提示周边可停车的区域。

这些设计都是在尽可能覆盖用户场景中的不同需求,前提是,产品经理自己得变成用户去获得那种现场体感

我之前有个观点,坐在办公室的产品经理是设计不出好产品的,一定得去一线。

一线能带来真实的现场体感,能感受到最直接的问题,也能发现那些在办公室看不到的机会点。

好,对于地图产品而言,什么叫一线呢?

举个例子。

使用高德地图导航并开车在城区路上,遇到一个红绿灯,此时停车开始等待。

等待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知道红灯什么时候变绿,会有一种不确定性。

记住,这是一种用户感觉。

在现实中的红绿灯设计上,有些路口会在红绿灯旁边增加一个倒计时显示屏,上面显示了这个红灯还需要多久。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个显示屏?

在我看来,就是给等红灯的司机提供一种确定性。

这就好比你在排队,告诉你前面还有几个人需要等多久,会比不确定的等待带来的感觉好一点,至少有个盼头。

如果你在使用高德地图驾车导航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会发现,遇上一些红绿灯路口时,产品界面上也会显示一个红灯倒计时。

即便是遇到一些没有显示屏的红绿灯,在高德的产品界面里也能看到这个红绿灯的倒计时。

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解决前面说的用户感觉,提供确定性。

那么,高德是凭借什么能力来实现的这个功能呢?

肯定会有人说,高德是接了交通信号灯的接口,通过接口来实时获取红绿灯信号数据,然后在产品上展示。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通过接口方式来实现,是不是每个红绿灯都需要装一个数据收发模块?并且数据还需要统一收集到后台服务器?

假设按照这个逻辑,那一个城市那么多红绿灯,每一个的成本变高不说,关键是交通部门去做这种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不大。

虽然现在有智能红绿灯和非智能红绿灯,但也只是在高峰期可以通过车流量自动调整时长来调控交通,对外提供数据接口的动机并不存在。

既然如此,那么高德地图这类产品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想,大概率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学习和判断。

用过地图产品的读者应该都见过这种界面,通过颜色来判断不同路段的拥堵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色越红的路段,堵车情况就越严重。

同样的问题,这个功能是怎么实现的?是交通部门提供的数据么?

显然不是。

因为要做到稀疏程度不同的路况判断,就需要实现路段上不同点的数据收集,而能做到这种级别数据收集的只可能是用户的手机。

所以,当使用地图产品的用户经过这些路段时,高德的服务器就会收集位置信息,通过移动速度和手机密度来判断路况拥堵情况。

同理,如果正常行驶路段遇到红绿灯,那行驶中的车辆就会陆续停下来,以第一辆车完全静止到启动这个时间段为周期,通过大量样本的统计可以预估出这个红绿灯的时长。

基于这种预估,还可以衍生出一个功能,那就是预判需要等待几轮红绿灯才能通过路口,这个功能对于经常开车导航的人应该不陌生。

因此,这套功能的实现完全就是高德自己的逻辑,通过大量的数据去推测出的结论。

类似的功能设计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导航到某地址找停车场的时候,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推测出大多数人选择的目的地,以此来判断合理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的组合提供了满足用户预期的体验,从而创造用户价值。

这些细节的发现,需要去一线,去真实的场景中感受问题,产品经理自己要变成用户。

如果自己不是产品的用户,那这样的产品经理很难做出真正体验好的产品,因为他感受不到用户的感受。

就像我之前吐槽过的一些产品,我之所以觉得难用,是因为我自己就是用户。我之所以觉得好用,也是因为我自己就是用户。

所以,去一线吧,去获得那种现场体感,产品经理的机会在一线。

别成为办公室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