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按语】2024年农历龙年的脚步近了,2012年农历龙年曾将《春天的联想》一文刊发于杭师大《语文新圃》“卷首语”栏目,后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录为《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版”的“卷首语”,之后又散见于《太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文末有语:“龙年人言龙腾,诚然哉,诚然哉,只是兔年疲惫未消的莘莘学子,龙年伊始似乎‘东风’不与学郎便,‘西风’深处锁校门!”12年过去了,教育依然如故。

《太原晚报》副刊“名家”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原晚报》副刊“名家”版

春天的联想

金新

王湾《次北固山下》有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他描绘了一幅多么富有生活哲理的画面:残夜未尽,太阳就从海上涌现,带来一片光明;春天从旧年底便开始,未到新年江南已先有了春意。

看来,万事万物的界线往往是模糊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此意义上来说,似乎又应该是文人墨客一种善意的杞忧。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缓缓过渡。在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王国内,有一座或无形或有形的“飞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春天来了,欣欣然,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酝酿。

若夫欧阳修《戏答元珍》:“东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当我们顾虑东风吹不到这天涯来,当我们失望二月山城还见不到春花开放;残雪压着的树枝头还挂着桔子,解冻时节的雷声已惊动了竹笋居然要绽出新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默默滋生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它最先接受时代的信息,将不可遏制的蓬勃生机隐藏在现象之后。

春天来了,欣欣然,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发展。

至若守璋《晚春》:“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百草丰茂以致茫茫的景象影影绰绰,树林茂盛以致夕阳的光辉微微淡淡;不下雨而花瓣还是纷纷落下,没有风而柳絮自会飘散。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内部的新质必将否定旧质,事物必然就要起质的变化。

难怪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的春天如此,那人文的春天呢?是否亦然?

放眼四野,让我们把感觉悄悄停留在人文的要著好事多磨的教育上。“教育的春天”来了,时下许多教育界人士在感受着课程改革那沁人心脾的春天气息中,欣喜地呐喊着。然而,“海日生残夜”之际千万不要忽视“残夜”,“江春入旧年”之时万万不可忽略“旧年”。

“ 教育的春天”来了,随着新课标的诞生与实施;可是,素质教育毕竟孕育于应试教育的冬天之中。

“教育的春天”来了,新与旧的碰撞、是与非的争端、成与败的交锋……那是一个何等令人期盼的杜绝假恶丑、产生真善美的过程。

不要过于悲观,黎明的曙光正待冲破黑暗;不要过于乐观,噩梦醒来未必是早晨。悲观与乐观是人生心理的两极,均可能遭受现象的迷惑,同原本的心理诉求失之交臂。

当儿童享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当儿童享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当儿童享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当儿童享有享受休息、自由选择娱乐活动的权利;有一天,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政府承诺执行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这些基本的权利能充分得到保证,“教育的春天”才真正来临了。

“教育的春天”来了,虽然不知不觉间势不可挡,但眼下尚在春寒料峭时,诚如孟郊《伤旧游》所云:“朝笑片时暮成泣,东风一见还西风。”

龙年人言龙腾,诚然哉,诚然哉,只是兔年疲惫未消的莘莘学子,龙年伊始似乎“东风“不与学郎便,“西风”深处锁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