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糖一直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但我们知道,平时买的糖有很多种,比如白砂糖、赤砂糖、冰糖、红糖、黑糖等。吃糍粑时蘸点红糖,吃豆包时蘸点白糖,煲汤时加点冰糖......那么,这些不同的糖类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红糖更有营养吗?到底如何正确食用糖?

‍‍‍‍

不同的糖类之间有什么区别?

要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其实主要在于工艺。从原料上来说,想制造糖,甘蔗和甜菜都是目前制糖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原料,获得甘蔗汁或者甜菜汁后,去除杂质就得到比较清澈的清汁。将清汁加热浓缩,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之后,清汁就变得浓稠,成为糖浆。而接下来的步骤造就了糖的不同形态和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砂糖:如果是生产白砂糖的话,会把糖浆在煮糖罐中进一步蒸发水分,直到进入过饱和状态。这时将糖粉(也叫晶种,是微小的蔗糖颗粒,用来形成糖晶体结构的种子)撒入煮糖罐中,白砂糖的结晶就会自然生长。当结晶达到预定大小之后,会过一个离心机,把没有结晶的糖浆甩出去,只保留结晶本身,这一步称为分蜜。没有结晶的糖浆这时有了一个新名字——糖蜜。糖蜜的颜色比较深,里面除了糖分之外,还含有很多色素、蛋白质、矿物质等,是食糖生产的副产品。白砂糖的结晶还要进行洗涤、干燥等步骤,最后就加工成白砂糖的成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砂糖制作白砂糖分出来的糖蜜,里面的糖分其实还是不少的,直接扔掉太可惜了。它其实还可以继续结晶,生产第二拨、第三拨甚至第四拨砂糖。只不过,越往后生产,结晶中糖蜜的含量就会越多,因此砂糖的颜色也会越来越深。精制赤砂糖,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白砂糖过程中糖蜜未被完全分离的副产品,为棕红色或黄褐色的带蜜砂糖,但不具有特定气味。虽说赤砂糖颜色与红糖相似,却与红糖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糖:白砂糖如果继续煎炼,就形成了冰块状结晶,也就是冰糖。它是经过重结晶而制得的大颗粒结晶糖,有单晶体和多晶体两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边角整齐的单晶冰糖是十二面体的结晶。无论单晶冰糖或多晶冰糖,凡是带有浅黄色或微黄色,都称为黄冰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糖:红糖其实是糖浆直接熬制的,完全不经过结晶和分蜜的操作,直接干燥而成。由于含有全部的糖蜜,红糖的颜色比较深,风味也比较特别。而且,由于含水量比较高,红糖比较容易结块,保质期也相对比较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糖:黑糖和红糖的制作步骤基本一致,只不过起火温度更高,熬制时间更长,因此会发生更多的美拉德反应,从而褐变程度更高,颜色更深,呈黑褐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糖更有营养吗?‍‍‍‍‍‍‍‍‍‍‍‍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红糖最好,因为它具备许多“健康功能”,比如益气补血、含有微量元素等,所以超市里红糖卖得也相对贵。那么,红糖的营养到底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对不同加工方式红糖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红糖中确实含有一些矿物质,但含量并不算多。以传统红糖为例,每100g平均含有钾526.925mg、钙221.847mg、磷35.656mg、铁2.433mg。一杯200g的红糖水,按10%的含糖量(20g)计算,大约仅含有44.2mg钙和0.4mg铁,连一颗小白菜都比不上。

但是,红糖所提供的热量却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GB/T35885-2018红糖》《QB/T4567—2013黑糖》,黑糖的总糖分要达到总重量的90%以上。红糖的总糖分需达总重量的83%~90%以上。每摄入100g红糖,便至少要摄入83g的糖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据研究数据,每100g传统红糖平均可提供约1598.67千焦的能量,相当于381.92千卡,约等于跑步近1小时所消耗的热量。如果你指望通过红糖或黑糖补充矿物质,那么在这之前,你一定会摄入比这高出数倍的糖分。

想想自己的体重,再想想其他那么多营养丰富糖分低的食物,真的值得吗?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原材料甘蔗,还是提炼制成的红糖、黑糖,都不具备任何药用价值。哪怕颜色再深、糖分再高,吃进肚子里也都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为身体储存脂肪和能量。人们喝了红糖水、黑糖水,之所以会觉得舒服一些更可能是暖乎乎的热水在起舒缓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正确食用糖?

我们要知道,吃糖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含糖量很高的精制糖,黑糖、红糖、白糖、冰糖都是精制糖。世界卫生组织最新饮食指导意见建议,成年人每天糖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克(差不多是2汤匙糖的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是尽量少买、少加、少吃,控制好摄入量才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生活中爱吃糖吗?

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图源 | 《三农未知数》截图‍‍‍

编导|杨笛 后期|高巍巍 ‍‍‍

编辑 | 李在俊‍‍‍‍‍‍‍‍‍‍‍

主编 | 蒋琳 张玮

监审 | 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