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5日晚,游客在榆林市古城老街网红景点“打卡”。 本报记者 马腾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6日,洛川剪纸艺人创作“龙”元素剪纸作品,喜迎新春佳节。 本报通讯员 李进摄

本报记者 董剑南 马腾

黄土高原歌声起,锣鼓喧天迎春来。

民歌、说书、石雕、剪纸……春节临近,陕北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显神通”,传承非遗技艺,喜迎新春佳节,让市民游客感受非遗文化里的浓浓年味。

榆林古城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人文记忆,传承着古老厚重的城市文脉。1月中旬,榆林古城热闹非凡。榆林小曲、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民歌等榆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情景戏剧、传统民乐等节目,在这里精彩上演。游客逛“大集”,“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榆林是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有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11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临近春节,榆林通过具有浓厚陕北风情的非遗文化展演,加深人们对陕北非遗文化和榆林古城的了解和记忆。

石雕、剪纸、柳编等具有非遗特色的艺术作品在古城老街分散布点,充分展示出榆林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特色文创产品是游客的“心头好”,也是古城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子洲石雕雕刻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树飞的工作室就开在榆林古城老街。“过去,人们认为石狮是祥瑞之物,摆放在家,有镇宅辟邪之意。人们还用红绳将几只小石狮绑在一起,希望孩子平安长大。”高树飞向记者介绍工作室里“炕头狮子”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榆林古城逛着集市、吃着夜宵,聆听古城故事,在网红地标拍照打卡。行走在老街上,我感到发自内心的自在轻松。”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树欢说。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榆林古城许多沿街店铺的门头牌匾换了“新装”。此外,春节期间,榆林市将举办2024“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内容涵盖秧歌展演、焰火表演、新春灯会、年货大集、非遗迎春、冰雪运动、龙年春晚、年味美食、主题光影秀等。其中,“古城过大年”将引入百名非遗传承人、百个非遗工坊,将榆林古城打造成“非遗之城”。

移步换景。一张红纸,一双巧手,延安的剪纸艺人们将浓浓乡情与民俗技艺相结合,用剪纸艺术营造喜庆氛围,寄托节日祝福。

在洛川剪纸传承人吴玉琴家中,随着剪刀和红纸在剪纸艺人手中轻盈地翻转飞舞,一幅幅以“龙腾盛世庆新春”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作品中,一条条龙形神俱佳、体态可爱,或飞腾跳跃,或漫步云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在洛川,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窗上、墙壁上贴上精美的红色剪纸,在增添喜庆氛围的同时,也盼望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和和美美。”拿起新创作的剪纸作品,吴玉琴向记者介绍,“这幅作品是《龙凤呈祥》,中间是牡丹花,代表着富贵、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幅是《欢欢喜喜迎新年》,人们舞起秧歌、划起龙船,喜迎甲辰龙年的到来。”

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作为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造型古朴、内涵丰富,承载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延安,洛川剪纸、安塞剪纸、延川剪纸等各具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2006年,安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古老艺术走出了黄土高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知晓。

吴玉琴的剪纸作品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特别是反映洛川民俗风情的剪纸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凭着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吴玉琴吸引了不少剪纸爱好者前来学习。

“我特别喜欢吴老师的剪纸作品,就来跟着她学习。她帮我把二龙戏珠的底稿画好,我自己就学着剪。剪好了准备装裱挂起来,再给亲戚朋友送一些,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剪纸爱好者孙苏琴说。

如今,吴玉琴的剪纸作品已走出陕西,成为不少剪纸爱好者的收藏佳品。为了传承剪纸技艺,她还积极参加剪纸展览,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带动更多人学习剪纸。“剪纸是门手艺活。我会继续提升剪纸技艺,把这门手艺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热爱剪纸、传承剪纸。”吴玉琴说。

油馍馍 “炸”出吉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4日,在延安市宝塔区白坪农贸市场的万花油馍馍店,刘莉梅将制作好的油馍馍摆放整齐。

本报记者 董剑南文/图

过年吃个油馍馍,来年富贵又吉祥。

对于延安老乡来说,春节往往是从忙忙碌碌准备油馍馍开始的。油馍馍这种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吃食,形状似铜钱,象征富贵吉祥,寓意团团圆圆。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油馍馍上桌,年就到了。

1月24日,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白坪农贸市场的万花油馍馍店内,油锅支起,炉火烧得正旺。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刘莉梅坐在炉旁,两根筷子在滚油里“上下翻飞”。随着一个个金灿灿的油馍馍新鲜出锅,甜甜的馍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逢年过节,延安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油馍馍。尽管现在年夜饭有了很多花样,但油馍馍还是牢牢占据着‘主位’。”地道的延安人、宝塔区非遗中心副主任薛阳说,在外求学期间,他最想念的还是油馍馍的味道。

“制作油馍馍要选用上好的软米和黄米,按一定比例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将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糊状放在锅中蒸熟,再将蒸熟的面糊和剩余的面粉和在一起,放入盆中发酵。”刘莉梅说,之后,她会给发酵好的面团里加适量碱水,并将其捏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金黄。刚出锅的油馍馍色泽金黄,咬一口外脆里糯、松软香甜,过年的幸福感瞬间涌上心头。

从最初提着箩筐走街串巷,到后来推着自行车、骑着三轮车沿街售卖,再到现在开起门店,刘莉梅从事油馍馍生意已有30多年。凭借着娴熟的制作技艺,她做的油馍馍深受顾客青睐。

2011年6月,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油馍馍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临近春节,来刘莉梅店里购买油馍馍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里一天能卖出近5000个,还有不少通过快递发往外地。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吃油馍馍的意义更多是回忆与情怀。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把产品质量把控好,不能砸了延安特色小吃的招牌,更不能砸了非遗美食的招牌。”刘莉梅说。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海拔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小米、荞麦、糜子等小杂粮提供了生长的沃土。延安市在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等产业链上齐发力,将“小杂粮”发展成助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近年来,延安市加大传承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具有浓厚延安文化特色的饮食类非遗项目,加强政策扶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路径推动传承发展,不断扩大延安传统美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让“舌尖上”的延安非遗焕发新活力。得益于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像油馍馍这样的特色“延安味道”走出了山坳,走上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万花油馍馍店内,刘莉梅的儿媳姬文香将油馍馍、黄馍馍等陕北特色小吃抽真空包装后装进礼盒,准备发往外地。

“快过年了,线上订单特别多。消费者来自全国各地,有顾客最多一次订了1000多个油馍馍。”姬文香说,“很多在外打拼的延安人,过年了都想回味家乡的味道。”

延安市民刘宇买了不少油馍馍和黄馍馍。除了自己家里人吃,他还要邮寄给外地的朋友品尝。“延安的五谷杂粮好,早已名声在外。趁着过年,我想把油馍馍寄给朋友尝尝,让他们品尝地道的延安风味,感受浓浓的延安年味儿。”

非遗美食一头牵着味蕾,一头牵着情怀。如今,像油馍馍这样的延安特色美食已不只代表食物本身,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与乡愁。

看榆林豆腐“七十二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4日,在榆林市榆阳区塞上饭庄,厨师在烹制中华名小吃——炸豆奶。

本报记者 马腾文/图

“传得驼城水最佳,皮肤蜕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白沸汤中滚雪花。”这首由古诗改编而来、流传在榆林的顺口溜,说的是榆林豆腐。

榆林人做豆腐是“好把式”,用豆腐食材制作的各种美味也达到了极致。

要制作一块优质的豆腐,优质的水源必不可少。

一直以来,榆林都是一个比较缺水的地方。让人不解的是,榆林的豆腐却出了名的好吃,甚至还能吃出“肉”的口感。

看似平平无奇的豆腐,在榆林非遗大师的手中,可以被制作成100多道“特色菜”。为这100多道菜,榆林人还专门起了个别致名字——塞上豆腐宴。

“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深刻关联着当地文化及地理因素。榆林豆腐以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广受人们喜爱,被誉为榆林的第一名菜。”榆林市榆阳区的塞上饭庄负责人李晓龙告诉记者,仅榆林市城区就有300余家大型豆腐作坊。

李晓龙还有一个身份——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18岁时,李晓龙就开始学习榆林酸浆豆腐的制作方法,至今已从业30余年。他的豆腐烹制技术早已炉火纯青,还收了20多名徒弟。

在李晓龙的手中,榆林豆腐能变出100多个“花样”。“荷塘蛙鸣”“熊掌豆腐”“石磨豆奶”都是他的拿手好菜。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但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榆林市城区有一口泉——普惠泉。普惠泉水素有“桃花水”之美称,富含锶、偏硅酸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属重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水。“桃花水”就是当地群众制作豆腐的“秘密武器”。

此外,榆林山区所产的黑豆个大、质优、味佳。

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地下水、饱满的黑豆、智慧的人民,孕育了香嫩的榆林酸浆豆腐。

有了优质的原材料,独特的制作工艺也尤为重要。

1月23日,记者跟随李晓龙走进后厨,一窥榆林豆腐“变身”豆腐宴背后的秘密。

“点浆是榆林豆腐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技艺。酸浆是制作豆腐沥出的汁水,在适宜的温度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变酸。点浆时提耙掺浆,直到看到像米粒一样大的浆花时停住。酸浆豆腐减少了豆腐本身的凉寒性,提升了豆腐的营养价值。”李晓龙说。

后来,豆腐衍生出了更多的新菜品。2000年,一道名为炸豆奶的小吃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临近春节,塞上饭庄的年夜饭已被预订满档。对于厨师长李东来说,这段时间是他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因为五湖四海的游客每年都会利用春节假期来品尝“传说”中的塞上豆腐宴。

“我们一家五口人专门从北京坐飞机来榆林品尝塞上豆腐宴,得提前预订才能吃上。”游客刘文博和记者分享,“塞上豆腐宴中,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荷塘蛙鸣’。这道菜将豆腐与虾仁融为一体,入口即化,那口感简直妙不可言!”

近年来,榆林市相关部门对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了有效保护。2010年,“榆林豆腐”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当前,榆林豆腐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也会不断创新出更多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非遗美食,在品尝榆林豆腐中了解美丽的塞上榆林。”李晓龙说。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