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朱平

2024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杭州人的传统项目——登高祈福,让宝石山上人从众,保俶塔下人如织。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想,山上这座标志物、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的实心塔,有一个怎样的“前身”。

一名来自广东的年轻人爬上宝石山后,却对这座通高45.3米的塔表现出了比西湖还强烈的兴趣,决定尝试数字复原千年以前的保俶塔

今天,就来聊聊谢禹涵和他的古城复原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禹涵,对很多人文地理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数字复原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他的名字。

从故宫太和殿,到南京城墙的明代十三座城门,再到眼下正在进行的杭州保俶塔,谢禹涵电脑里能拉出长长一串古城、古建筑复原名单。

上一次杭州人热议保俶塔,记者记得,还是2019年,因为塔尖歪了。当时也牵出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修缮,大约是1997年,塔顶上的铸铁塔刹也被换了下来,保留在了保俶塔的前方空地上。

而谢禹涵这次动手复原保俶塔,把时间线往前移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为什么叫保俶塔?最早建造时的结构是怎样的?中间它经历了多少次修缮?结构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动手前,这些都是谢禹涵需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俶塔复原图。受访者提供

“我一直对古城研究很有兴趣。”所以,谢禹涵愿意花了时间去研究,去翻阅大量的地方县志、建筑相关古籍。

这也是当年,他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寻找专业对口工作,跨行去北京从事地理科普相关工作的原因。

谢禹涵回忆,当年在工作中接触了城市规划、布局,一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能不能不用文字,不用讲历史的方式,而是具象地去复活消逝的古城,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历史。

于是,他想到了建模。

为此,谢禹涵花了小半年时间学习了建模,不断向专业人士请教,后来他发现,古代和现代对城市的规划完全是两个体系。

“我就像是掉进了一片蓝海,一个人在里面摸索。”没有经纬度的表述,只能从古籍里找线索,用数字技术把文字中的城复原出来,没有学科可以做参考,每做一座城要实地走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塘门复原图。受访者提供。

找答案难不难?谢禹涵毫不避讳地“吐槽”:很难。

因为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翻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测量……当年做南京明代城门,他花了20天钻研城门历史。

谢禹涵坦陈,做古建筑建模复原工作本来就不容易,自己又是非专业人士,除了文献资料难找、建模软件难学等意想之内的困难外,复原出来的作品还要经得住古建筑爱好者和专家的考证。

在谢禹涵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一座座他走过的城市,主角都是祠堂瓦脊上的鸱吻、会馆里的建筑斗拱以及古寺院中的重重檐。

在谢禹涵眼里,这些看似历史的留存,却是现代城市最早的烟火气,与生活在这座城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文物在漫长岁月里一次次改变,谢禹涵说,就是要把这座城的烟火气传承下去。

所以,从前东家走出后,谢禹涵给自己来了一个间隔年,利用一年多时间,给北京、南京、重庆等大城市做了一次古城复原,他给这一系列取名为《中国城市志》,其中也包含了杭州。

在复原杭州保俶塔之前,谢禹涵在杭州已经成功复原了六和塔、雷峰塔、八卦田和十大城门。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这是明清时期的杭州人编写的杭曲大调,将杭州十座城门的名字巧妙地融入其中,也反映出当时杭州城市明显的区域功能。

“现在很多人还知道清波门、望江门,因为它们以车站、地铁站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如果问这些城门名字的来历,它们和杭州城的关系,很少有人能答上来。”谢禹涵说,如果没有人做古今对照的话,那所有的关于古代城门的知识永远只停留在书本、歌谣中,人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所以一定要跟现今的城市生活做结合,才能吸引大家去了解这些城门的历史。

像复原武林门时,谢禹涵翻找老地图、老照片等史料,实地对照尺度,步踏建筑大小,武林门有多高,城门的走势,不断地现场推敲城门的各种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林门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过程中,时常也有新的发现。

比如,在复原保俶塔时,谢禹涵对比了之前复原的雷峰塔六和塔,发现,杭州的三塔中,看似最简单的保俶塔才是最难复原的,“从南宋到明代,再从明代到民国,保俶塔屡毁屡建,最初的结构都被包裹在里面。”谢禹涵发现,民国期间,保俶塔经过一番大修后,木檐和各楼层的檐楣消失了,他此前在史料中得出的保俶塔可能是外架悬挂梯可以攀登的结论,也因为民国的大修无从考证。

还有他和杭州文史研究者郭卫一起建模复原的南宋郊坛原貌,谢禹涵认为,八卦田遗址公园所在位置,在南宋时期就是郊坛,从民国老照片中看,环状沟塍是同心圆,并非现在看到的八卦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峰塔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谢禹涵透露,完成保俶塔复原工作后,下一个目标是南宋皇宫,“我还想去绍兴、金华,那里保存着南宋府衙遗址。”他通过自己的复原照片,更多地方的人能更直观得了解自己城市的古今变化。

说到这里,谢禹涵忍不住要说说那些和他一起“战斗”的伙伴。“前期考证工作真的很繁琐,难度系数超高,幸好周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忙。”他也想通过潮新闻,在这里摇摇人:如果你对古城研究也有同样的兴趣,那么,很高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