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眨着眼睛说,“没有更高之人,我们大家都一样!”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把“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理解成“全世界都一样烂”是非常庸俗的,它的真正内涵是:世界除了有精巧、诡谲、严肃的一面,也有着潦草、荒谬、令人啼笑皆非的另一面。
而最能说明这一主张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发生在六十二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在传统叙事的影响下,很多人都相信,是苏联的妥协将人类从核大战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但是,随着新档案公布,将那些真实的情景不留情面地再现——恐怕每个人都会惊出一身冷汗——这简直是草台班子在玩走钢丝的把戏。
从一开始,导弹事件就带有强烈的不可控因素。“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么大胆的计划,竟然是赫鲁晓夫散步时一个人构思的。而当他把计划带到苏联国防委员会讨论时,所有专业官员都表示拥护。于是,仅仅3天,一个“草台计划”就变成了煞有介事的“阿纳德尔”行动方案。而执行中种种粗疏、意外和大量滑稽情节,又让整个事件变成了一场愚蠢的闹剧。
翻看浦洛基《愚蠢的核弹》这本书,会在古巴导弹危机这段历史中发现大量“草台班子”既视感。比如赫鲁晓夫指定的驻守古巴的指挥官伊萨·普利耶夫(Issa Pliev),竟然完全不懂导弹。
普利耶夫的大部分军旅生涯都是在骑兵部队度过的,因此对导弹知之甚少,他甚至用专指骑兵的“中队”一词来代指导弹支队,这使他受到了下属的奚落……赫鲁晓夫在普利耶夫身上找到了他希望驻古巴集团军司令应具备的经验与忠诚。他认为,让旧式战争中的骑兵来掌控可引发新式战争的核武器,并没有这么不妥。
负责勘测古巴地形的苏联代表团,是名副其实的“花剌子模信使”——报喜不报忧。
“阿纳德尔”行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格里布科夫将军在1962年秋天到达古巴时,才发现那里缺少天然植被的掩护。由于不方便批评他的上司比留佐夫,他转而指责代表团的 “专家”,并哀叹:“他们认为仅凭那里的棕榈树林就能轻松、秘密地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多么的无知。” 赫鲁晓夫派比留佐夫去古巴是为了确保“阿纳德尔”行动的顺利开展。如果卡斯特罗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这个提议,比留佐夫可能会考虑告知赫鲁晓夫古巴不适合隐蔽导弹的事实,但古巴领导人接受了导弹部署方案,比留佐夫可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别无选择。他回到莫斯科,报告了两个好消息:第一,卡斯特罗同意部署导弹;第二,古巴的地形适合隐蔽导弹。
还有种种离谱的突发难题,令人哭笑不得。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更多令人头疼的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古巴境内的跨河桥梁都不够坚固,根本无法承受运送导弹的苏联卡车满载时的重量。一名参与基地建设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了能让重型设备运送到指定地点,导弹师的师长不得不做出很多非常规性的决策,比如在河床上浇筑混凝土。“惊喜”接踵而至,他们还发现古巴发电站的发电频率为60赫兹,而苏联设备的供电需求频率为50赫兹。
当然,结合苏联最高领导者赫鲁晓夫的受教育程度,一讲话就奔着下三路去,这些又显得相当合理。
赫鲁晓夫说:“我们中央委员会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把一只‘刺猬'扔给美国,这样美国就无法吞下古巴了。”这只刺猬“应该钻进山姆大叔的裤子里。”……7月初,劳尔·卡斯特罗前往莫斯科商谈协议内容。“在行动公开之前,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防止美国发现呢?”同样对行动前景感到不安的劳尔问赫鲁晓夫。“别担心,我会揪住肯尼迪的命根子,逼他谈判。”赫鲁晓夫回答道。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如果他已经在对方裤子里藏了一只刺猬,那么再想揪住对方的命根子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谓“草台班子”,指的是临时拼凑、水平不高的团体。回顾历史,会发现从来不乏这样的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的诞生,有其历史机遇与时代背景,但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必须要学会洞察和鉴别草台班子,并永久保留批评草台班子的权利。 如果没有目睹过草台表演,只凭道听途说,就从中品出了几分金色大厅的滋味来。 为草台班子拍红了手掌,吹破了牛皮,那只能说明听戏的也是草包而已。
草台班子的拙劣表演,最终需要所有人买单。古巴导弹危机仅二十四年后,苏联境内就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 在浦洛基的另一本书《切尔诺贝利》中,作者再次瞄准了苏联。当然,这一次 他并没有止步于对草台班子的批判。随着讲述的深入,当读者完整地了解整个故事,就能在无能、推责、视人命为草芥的草台班子背后,感受到万千英雄的人民 前仆后继,用生命奏响的人类对抗灾难的悲歌。 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无处不是对草台班子的超越,又无处不受限于草台班子。当英勇与智慧沦为了怯懦与愚昧的牺牲品,每个人都深陷草台之下。
至此,我想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世界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
在给世界下定义前,请先开眼看世界。 /
作者:自由的海豹,历史学博士生,《自由的海报》主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