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祭灶的来历,家有杯盘丰典祀,小甑蒸时满屋香

关于灶,这个字很有意思。商朝的甲骨文,没有这个灶字。但是以青铜器和祭祀各种神灵而闻名的朝代,怎么会没有灶?那些青铜器,主要铸造成奉献给神的食具,在锻造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使用灶,况且妇好的青铜三联甗,本身就是连着灶台的炊具,下面点火,上面煮食,当然这些飘香的食品,首先要用于对神灵或者已经成为神灵的人的祭祀,而后分享。

只能说商朝或者商朝之前的灶字,不是这个写法。古代就有人考证出,这个灶,写作“竈“。如此复杂如此神秘,但是想想也对。

再往前推,漫长的原始社会,进入了氏族公社期,人们学会保留火种和钻木取火,对火的崇拜和利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那么只有洞穴和安稳的小空间里,才能使得火不熄灭,那适合保留火的地方,也就如“竈”,上面是洞穴状的空间,下面潜伏着据说永远都不会死的蟾蜍精。

所以我相信,原始社会就有祭灶,祭祀火神,连带保留火种的神秘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关于祭灶,在周朝就有文字记录,说天子在祭祀社稷之外,要举行五祀,也就是,门神、户神、土地神、灶神、道路神。这典型是传承商朝的万物有神的传统,但是为什么是这五种神呢?

实际上也是对于人口和健康的祈福。要知道,从原始社会的群居,部落分食,到每家可以举火,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创造,门户安全,土地兴旺,食品安全健康,行走顺利,这些小的关系到人的生存环境缺一不可,所以关系到人类的饮食,是非要祭祀灶神和火神不可的。火带来温暖光明,当然用之不慎,即可财产财富化为乌有,灶带来熟食,中国人向来以茹毛饮血,来区分人和野兽,祭灶也标志着确立人和其他物种的不同,具有地球生物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祭灶,分两种,一种是初夏,那是祭祀夏神祝融,一种在岁末。

汉朝皇家承袭先秦的做法,皇帝在初夏祭灶,并形成典仪,但是民间的祭灶,多在岁末腊日,冬天里祭祀灶神和火神,更有现实的情境感,属于岁末迎年虔诚的一揽子祭祀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不愿意自己的厨房,永远丰盛,年年有余?灶神也就由祝融幻化成各种懂得家常冷暖的小神仙。

在汉晋时代,祭祀灶神,通常在腊日,这个日子,逐渐定型在腊月八日。这是古代迎年的开始。

到了唐宋和唐宋之后,祭祀灶神,通常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这日,因为经济发达,迎年中也有时间阶段,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之后,进入更隆重的迎年氛围,而此时都市的人,也陆续回流到故乡,此时开始祭祀灶神,并正式迎年。

那么历代皇帝为什么也重视祭灶呢?原因也很简单,火灾属于古代社会一种极其难以控制的灾难。而帝王本身也寓意太阳神和火神,所以乃至清朝,皇帝也重视祭灶。当然他的祭灶,和民间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略有境界上的高下。他自然祈福的是国泰民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的灶神,有祝融,又有髻,到了唐朝,专门有灶王。

晚唐长安地区,已经流行岁末祭祀灶王,当夜女子祭祀灶王,会用镜子揣在怀里,许下愿望,然后走到街上,将镜子拿出来,镜子照到什么人,听到街上第一声说话,都作为占卜的预言。仿佛灶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唐末 ·罗隐《送灶诗》

这个罗隐,大约也是此年贫困坎坷之极。

因为祭祀灶王,通常是家庭备置的最好的年货和食品。这当然也有祭祀完灶王,开吃迎年的优良饮食传统。

不过此年他清寒之极,家里就一盏清茶,一缕燃香。

好在他还虔诚,灶君,请您喝下茶,飞到天上去。

玉皇大帝若问起我家为何这么穷,请你就直说吧,说人间世道变了,读书人不好混,赚不到钱啊,我都没钱,也就没办法孝敬你们了。

是真心,是调侃,也是自嘲。

当然中国人有个好处,是个神,总得拜一下,万一有灵呢?

这是很多中国人对于神灵的态度,在信与不信之中,跟随民俗游走。当然也就是这种各样的包含着各种美食的祭祀,让年节更为热闹欢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北宋 ·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二》

实际上宋朝祭灶,就意味着小年的开始。家家鞭炮,户户盛宴,新年到了倒计时。

杭州在宋朝属于江南繁华之地,这里经济发达,自然过年,也就格外繁荣有特色。

过小年,就开始迎来送往,乡村之间,祭祀灶神,吃小年饭,并非关着门,而是请左邻右舍一起吃喝庆祝。

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在皇帝贬谪他之前,就主动请求调到外地避祸,好在皇帝没有为难他,安排他去了杭州做通判。但是他和弟弟也知道自己是得罪了皇帝和王安石,一直心情不大好。

尤其是弟弟,整天提心吊胆,一怕皇帝另外责罚,二是怕这位哥哥意气用事,不能忍耐,而生出事来。自从父亲死后,两兄弟感情更深厚,牵挂也更深沉。

苏轼知道弟弟的忧患,写了一封信,我今年是不能和你一起过年了,的确自己是有挫折感,但是我在杭州,这里是真热闹,我也尽量融入这里的氛围,我刚刚祭灶完,正在宴请左邻右舍,不用担心我,我要高兴过年。

想必杭州已经进入了年的氛围里,苏轼的心依旧是游离的,虽然他也在祭灶,也在请宴。但是心情总有一寸幽青,是那人间的热闹和灶王所不能填补的。但是他还是笑着,作快乐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南宋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三祭灶词》

真正快乐的是土地丰收后的乡民,开启祭灶小年模式。

民间自古就传说,腊月二十四,是灶王爷上天,汇报民间的事情。

听说灶王爷要上天,家家都备有丰厚的饮食,来祭祀。

祭祀的食品有煮烂的猪头,有两尾烹调好的鱼,有豆沙汤圆和面点。

男人此时向灶王献酒,而女性们则回避。又是烧纸,又是祭酒,就是要让灶王爷开心。

我家里婢女的争斗,猫狗打架的事,您就别和玉皇大帝汇报了。

让您吃饱喝足,到玉皇大帝面前,说些好话,若是玉皇大帝开心了,赏给您什么,您就分给我,么吧。

这带着吉利和乡土气息的祭灶,让气氛更欢快。

唐朝女子可以祭灶,但是到了宋朝,却让女性回避,何也?

一方面是盛行男尊女卑,二是因为这年终的狂欢,多有酗酒不雅,大约也是保护那些不谙世道的女性。比如这向灶王爷拉关系,以及男人之间的狂欢,总是上不得雅的台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南宋 ·刘克庄《岁晚书事十首其七》

祭灶是传统民俗,有钱无钱,祭祀灶王爷好过年,希望明年转运。

对于富庶人家,祭祀灶王是为年节锦上添花。

但是对于贫苦或者处在人生痛苦或者离别焦虑中的人,灶王还真是绝好的寄托。

门庭冷落,显示着这户人家的清贫,明知道富贵不可期,但是眼前的困厄,如何度过?

一炉灶火,那是冬天的温暖,守在灶火边,期待和愿望它永远燃烧,带着美好的愿望吧。

唐朝的女子,半夜潜在灶台下,点亮火苗,对着火苗许愿,愿望我的爱人平安长久。

宋朝虽然风俗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可是对着这明丽温暖的火苗,女子有多少心愿,冲出嘴边啊。

灶王啊灶王,我虔诚拜你啊,我日日在家里,在厨房边,和您最近,你是知道我的心事的,许我们一点安稳保暖好吗?许我和我爱的人,能够一桌子吃饭,我给您烧火上香了。

谁能拒绝那火光里的渴望?

灶王爷也不忍吧,看,那火苗窜起,那是收到,默许,回应吧。

人有的时候,愿望支撑着当下,最是虔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茨菇叶大苧头长,小甑蒸时满屋香。

炊就麦糕先祭灶,胜如富室宰黄羊。”清 ·朱昆田《夏日村居戏作吴中田妇诗十首其八》

小年祭灶,是民间流行的过年风俗,传承到今。

不过清朝中叶的这首诗,还是描写了民间夏天祭灶的古俗,那是祭祀阳光和火,让万物生长,土产丰盛。

初夏时节,茨菇已经可以采集根部了,而冬小麦,已然收割,用新麦做成麦糕,配上一碗蒸熟的茨菇,祭祀给灶王爷,愿望他保佑土地收获,这是农民对于自然和土地朴素的感恩。胜过了富庶之家的烹牛宰羊。

无论是夏天的祭灶,还是小年的祭祀灶王爷,都是中国人敬爱自然,感恩自然的一部分。

祭灶还有一个明显的提醒,就是关于用火的慎重。

越是年节阶段,越是要提醒人们,当心火烛,家宅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