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养生不仅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自己身心愉悦。一天之中,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01、子时(23:00~1:00)好好睡觉

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气,在脏腑来讲,养的是你的胆气,中医有一句名言叫“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意思就是胆在子时“值班”,胆值班情况的好坏,关系到脏腑、全身气机的生发;生发得顺畅,人的胆气就壮,胆量就足。

02、丑时(1:00--3:00)养养肝血

子时之后是丑时,就是凌晨1点至3点,这个时候肝“值班”,主管全身气血的循环与流注。因为肝是主血的脏腑,所以如果凌晨1点到3点没有很好休息的话,就会伤及肝血。

03、寅时(3:00--5:00)要“肃降”

寅时,对应凌晨3点到5点

寅时是由肺所主时的,肺能“朝百脉”,全身的气血都必须“朝会”于肺,再由肺调配、输布于全身。

肺还有一个特点,它在人身体的最高处,气血“朝会”于肺,由肺输布于全身的趋势是向下的,中医对此有个专用名词儿叫“肃降”,意思是不由分说、没有理由地要降下。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非常重要,应该是人睡的最“死”的时候,熬过夜的人知道,凌晨三四点钟最难熬,回想一下是不是?三四点钟为什么难熬,那是身体不让你熬,这个时候气机是“肃降”的,你要是坚持熬下去,就等于生生地在往外、往上调自己的阳气!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大,因为这实在有违人体自身的规律了。

04、卯时(5:00——7:00)应大便

卯时就是早晨5点到7点。

这个时候大肠“主管”全身气血流行的“大局”。

05、辰时(7:00——9:00)要吃早饭

辰时就是上午7点到9点

这是胃的“主时”,必须要吃早饭就是因为:经脉气血从子时(23:00——1:00)的一阳初生,到卯时(5:00——7:00)已是阳气全升起来了,辰时更是阳光普照。此前一直是阳气运化,到了这个时候,人体就需要补充一些阴了,而食物就属于阴。

06、巳时(9:00——11:00)如蛇

巳时,是脾的“主时”。脾把经胃摄入的水谷,运化成为身体能够利用的精微物质,然后交给小肠去吸收,渣子通过大肠排泄。如果早晨没有吃东西,这个时候的脾,就会处于空运化的状态,打空枪、做虚功。长期下去,脾就会受伤,到时候脾气散漫,人反而会发胖,这可是许多节食减肥的人始料不及的。

07、午时(11:00——13;00)小睡片刻

午时就是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间段,是心在“主时”

午时阴阳相交,人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要午休,去小睡片刻,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干扰身体里面神乎其神的阴阳相交的过程,不妄耗精力。

08、未时(13:00——15:00)吸取精华

未时就是下午1点到3点,是小肠的“主时”

小肠能吸收、摄入水谷的精华,吃完了午饭,由小肠来吸收精华是非常合理的。

09、申时(15:00——17:00)好好学习

申时就是下午的3点到5点,是膀胱的‘主时’

就是学到了本领要在应该展现的时候果断地展现出来,在实践中锻炼、应用,这难道不快乐么?

别人都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更不怨恨,这才是做君子的最高境界。

在日常生活、企业管理上,大家都可以利用身体的这个规律,工作多了,留着熬夜去做效率肯定低下,而且还伤身体。就应该在头脑最清醒、效率最高的时候去完成工作,不要把这段时间给荒废了。

10、酉时(17:00——19:00)“肾”最重要

酉时是肾主收藏功能突出表现的时候,如果这个收藏的过程出了问题,人就会元气大伤。

11、戌时(19:00——21:00)要快乐啊

戌时,是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由心包“主时”。

心包的功能是“喜乐出焉”,意思是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身体内部的气机畅达,不能违背身体本性的规律。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处于憋闷和压抑的情绪当中,可以适当从事一些娱乐活动,放松身心。

12、亥时(21:00——23:00)阴阳交和

亥时,是晚上9点到11点这段时间,由三焦“主时”“亥”就是生命轮回的准备阶段。

亥时就是人该休息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休息,人整个腔子里面都是温煦的,都能得到最好的休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我们如果偏离了无为、自足的本性,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因天之序”,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去对待我们的身体,身体才能达到和谐。

最后总结

总之,一天之内的养生要注意早晨启动正能量、保持好心情、饮食有度、适当休息和晚上放松身心等方面。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坚持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避免过度养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提到的养生方法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该睡足7-8小时左右。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如每天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30分钟左右。此外,要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或过度劳累,以免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对身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