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31日讯

拆掉机舱盖板、测试各种安全保护开关……1月31日凌晨,地铁运营结束后,位于武汉轨道交通宗关站1、3号线换乘处的最长换乘电梯迎来一周一次的维保,电梯二车间主任技师潘峻带领班组成员从零时一直忙碌至凌晨4时。

维保地铁最长电扶梯,“半月检”缩短为“每周检”

1月31日1时许,检修人员在宗关站检修换乘电梯。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宗关站是1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乘客通过4部电扶梯换乘,电扶梯长度为44.93米,提升高度为22.5米,相当于7层楼高,是武汉地铁最长的电扶梯,搭乘一趟用时1分多钟。据了解,每天约5万名乘客乘坐电扶梯往返于两条线路之间。

“安全不容忽视。”荆楚工匠、武汉地铁电梯维修主任技师潘峻对长江日报记者说,按照国家标准,电扶梯每半月维保一次,但是武汉地铁对于超长电扶梯及客流大站的电扶梯,缩短维保间隔至每周一次。

31日凌晨,车站结束运营关停电扶梯后,潘峻等人打开底部机舱盖板,开始检查各种安全保护开关。

“现在我们检查的是扶手带入口保护开关,这个开关可以防止人的手被卷进去,例如万一有小孩淘气扒住扶手带不松手,当保护开关感应到,电扶梯会自动停止。”潘峻介绍,电扶梯上,类似这种保护开关有很多,当遇到裙板夹住异物等情况,电扶梯都会自动停止。为了保证这些开关使用有效,每次检修时必须全部检查到位。

提升标准精确至毫米,乘客安全永远放第一位

检修人员在机舱内检测电梯安全保护开关。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在宗关站,有一个电梯专班24小时驻守,每天早晚高峰,他们会拎着工具包守在现场,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工班长刘进跟随潘峻负责电梯维保已经15年了。“刚入职地铁,潘师傅手把手教我们。他经常对我们说,技能要扎实,标准更严格,这是保证安全的基础。”刘进说,电梯是特种设备,一旦出问题代价非常大,所以潘师傅一直对他们强调,安全永远第一。

潘峻拿出一把阶梯塞尺,塞入电梯梳齿板间隙进行测量。“按国家标准要求,梳齿与踏面齿槽啮合深度至少4毫米,我们操纵在5至6毫米,这样才能将停梯率降到最低。”他说,这是300多名电梯维修人员一直恪守的“天梯态度”,就是“千万锤成一器,偏毫厘不敢安”。

随后,潘峻和班组成员用吸盘吸住电扶梯侧板,拆卸后,检查里面的扶手带滑轮。

检修人员用阶梯塞尺检测电梯梳齿板间隙。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当维保项目一项接一项完成后,电梯复原运行,潘峻进行最后的扶手带巡检。只见他把双手放在两侧扶手带上,从上至下乘坐了一趟电扶梯。“大家乘电扶梯应该会有感受,就是扶手带的速度一般要比梯级运行快,这是为了安全,幸免乘客后仰摔倒。”他说,检修结束后他都要乘坐一次,感受速度和运行平顺度。

面对马上到来的低温雨雪天气,记者询问电梯维保如何应对,潘峻说,室内电梯相对还好,站内基本保持恒温。对于地铁室外电梯,都装有“温感”设备,当遇到低温天气,通过电敷加热,电梯自动加温,即使是零下气温,也不会因结冰等原因影响运行。

多年练就电梯维修“六边形战士”,完成电梯维保“百科全书”

检修人员对电梯扶手带的导向轮和托带轮进行清洁维保。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今年53岁的潘峻,2007年入职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一直从事电梯检修工作。17年来,他从一名一般技工成长为主任技师,成为武汉地铁电梯专业技术带头人。

潘峻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先后荣获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五比五赛”维修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荆楚工匠、湖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十行百佳”标兵、武汉市技能大师等称号,他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武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检修完毕后,潘峻扶着电梯两边的扶手带试乘,感受电梯运行状况。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截至目前,武汉地铁开通运营线路已达12条,全线网运行的电扶梯、垂直电梯型号近30种,换乘站的超高手扶电梯达到16台。潘峻针对各类型号电梯的结构、运行模式开展针对性研究,不仅自身练就了过硬本领,还完成了维修保养规程、作业指导书、新线设备检查手册等九大类共54篇技术文件,建立了一套属于武汉地铁的电梯维保“百科全书”。

在他的引领下,武汉地铁电梯维修团队所负责运营的3000余台自动扶梯、700余台垂直电梯,完好率连续保持在99.8%以上,为乘客的安全便捷出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李丹 产启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