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广仲宣 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专题研讨会日前在广州召开。

研讨会旨在围绕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展开多维度研讨,充分发挥湾区特色与优势,探求推动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会议由广州仲裁委主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聚焦“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仲裁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仲裁机构、高校、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

受理案件总标的额达705亿元案件质量全国领先

公信力是仲裁的生命线,案件质效是公信力的基础。

近年来,广州仲裁委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案件质效不断攀升。受理案件数量从2019年不到1.4万宗增长到2023年3.3万宗,总标的额从2019年的3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05亿元,案件量和总标的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2024年实现良好开局,开年首月,受理案件约3400件,同比增长30%,标的超7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受理标的1亿元以上案件同比增长1倍,受理涉外案件量和标的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件高体量运转的情况下,年撤裁案件仅为个位数,案件质量在全国仲裁机构中走在前列。

“仲裁秘书职业化发展对于仲裁事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广仲的高质量仲裁解纷服务,离不开仲裁秘书的专业与高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别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毛晓飞表示。

据介绍,广仲每年都会评选案件办理的“效率之星”,办案最多的仲裁秘书年度结案量甚至超过国内小型仲裁机构全年的办案量。

广州仲裁委连续五年在仲裁秘书中开展“每月之星”培优评选,至今已评出“办案领航之星”“新锐之星”“音乐之星”等50余位优秀秘书,用先进典型激发工作热情。

人社部职业分类首次增加仲裁秘书专家学者聚焦仲裁秘书职业化

广州仲裁委积极拓宽仲裁“朋友圈”,目前已获得全球六大洲的50余家境外仲裁机构和150余家国内仲裁机构的支持和认可。

据了解,为顺应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趋势和仲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7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增加了仲裁秘书小类。

“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开展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秘书长谭剑分享了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就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做出的探索,从启动“仲裁行业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仲裁秘书职称体系课题调研和组织仲裁程序管理学术交流三方面,为仲裁秘书职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经验。

研讨会上,港澳仲裁机构的专家代表称赞了广州仲裁秘书队伍的高水平能力,也分享了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有关理念。

香港仲裁师协会理事会成员王则左分析了香港和内地仲裁秘书工作的异同,提出应从多方面加强仲裁秘书职业素养培养,为仲裁秘书职业发展谋划多元道路。

澳门仲裁协会会长郭颖玫提到,随着仲裁服务的提升,仲裁秘书越来越类似“第四个仲裁员”,应从在职评估、上升渠道、重点领域培训等方面完善仲裁秘书职业规划。

内地仲裁机构专家代表聚焦仲裁秘书的工作现实展开讨论。珠海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吴学艇强调仲裁秘书的工作具备相当的技术含量和重要性,促进仲裁秘书的职业化专业化是留住人才所必需的转变方向。

佛山仲裁委办公室主任谢斌从仲裁秘书流动性大、当前办案需求大、用工模式较为单一等方面讲起,提出仲裁秘书职业化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

河源仲裁委副主任梁闻达强调,应从明确法律地位、规范用工形式、注重职业培训三方面推动仲裁秘书的职业化发展。

与会高校和企业代表从开展仲裁秘书培训出发,对仲裁秘书职业化发展道路提出切实建议。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永忠分享了仲裁秘书的职业化特征、职业化现实需求和职业化成长空间,强调仲裁秘书职业化发展具备可行性,应通过高校等平台为仲裁秘书提供系统化职业培训。

中山大学副教授李正华介绍,其受委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关于仲裁秘书职业化的教材,并已研制出针对秘书入门、水平提升和培育涉外人才等方面的标准化课程,未来可以联合或者委托社会专业公司共同探索秘书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娱加集团副总裁、广州仲裁委仲裁员宋黎明从建立秘书人才库、建设统一培训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培训模式、建立秘书成长数字手册和打造明星秘书IP五方面着手,交流仲裁秘书培训新模式。

广州仲裁委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广仲近期的专业化发展举措,提出未来要从标准化、社会化、国际化三个方面推动仲裁秘书走向职业化专业化,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制定仲裁秘书行业标准,对仲裁秘书职业进行专项研究,推进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仲裁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广州仲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为仲裁秘书队伍建设贡献了有益思考和智慧,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界将鼎力合作、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仲裁秘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