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成科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5周年。经过5年的实践,大湾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大湾区在深度融合上仍面对不少瓶颈,三地在制度上依然存在不少差异,加上近期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令业界经营面对不少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在大湾区融合过程中,各城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融入大湾区意味香港由一个700多万人口的市场,扩大成8000多万人口的庞大市场,经济潜力不可同日而语。融入大湾区机遇远高于挑战,而挑战正可“倒迫”业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这对于香港发展是助力也是鞭策。现在香港当务之急,不是抱怨被深圳抢去生意,而是要更好地突破制度瓶颈,打通三地制度融合,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三地共赢。同时,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不论是餐饮内需,以至金融服务,都不能“吃食本”,需要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大湾区给予香港的机遇是前所未有,关键要香港自己把握,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日“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20多家中央媒体、广东媒体和港澳媒体,上百名记者用镜头,用详实数据和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既展现香港、澳门发展的独特优势,更展现粤港澳三地合作的生机活力。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机遇湾区”主题采访活动时亦表示,大湾区机遇无限,有8,600万人口,经济总量很大,机遇很大。他认为可以互利共赢,不需要对立的竞争,而是合作的竞争。

李家超的说法正点出了大湾区合作的关键,任何融合都是有合作有竞争,竞争是不可避免,而大湾区内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合作的竞争,原因是三地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香港的金融、专业服务、国际化优势;广东的创科、制造业优势;澳门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国际经贸优势,大湾区不同城市都有定位、各有优势、各有强项,共同形成8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1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机遇。

对于大湾区如何深化合作,李家超举了南沙作例子,他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南沙也可以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和高度,与金融专业及国际接轨,尽量利用香港可以贡献的价值,南沙亦有其他发展,香港的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这就是大湾区的优势互补,如何在制度上突破瓶颈,更好地发挥三地优势,是大湾区融合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重点是制度上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领导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其实已经指明了大湾区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为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如何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这涉及制度对接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其中一个方向是通过自贸区建设,设立一个粤港澳自贸区,在区内实行最开放、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港人港资北上,也便利内地的资金和人才来港,从而突破大湾区制度上的“瓶颈”,推动三地在规则、机制的全面衔接,形成大湾区一个整体的自贸区及市场,实现深度融合。

通过设立粤港澳自贸区,可以在区内实施更开放的税项优惠、投资贸易、资金流动等政策,将可破解大湾区的制度差异,进一步发挥大湾区的经济潜力。香港将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动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联动前海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既可助力大湾区发展,又可为自身注入巨大的发展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湾区的庞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各项重大基建亦已相继落成,两地人流往来不断深化,已经初步形成大湾区的一体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港人北上消费、生活以至求学等发展是正常的事,愈多人流往来正是大湾区活力的展现。面对这些合作的竞争,香港的应对方法是壮大自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要积极融入大湾区市场,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开拓大湾区市场,为港资港人带来更大的商机。李家超强调大湾区可以互利共赢,不需要对立的竞争,而是合作的竞争,正指出了香港应树立合作竞争的心胸,实现三地共赢。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