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年,王猛奄奄一息,苻坚前来探望。王猛告诉苻坚:“朝廷的劲敌,不是东晋,而是鲜卑慕容,以及羌人,皇上不要轻易对南朝用兵。”

苻坚也是一代雄主,他与石勒、刘裕一样,都有机会统一中原。但是,苻坚过于仁慈,他听不进王猛的建议,终究是失败者,令人扼腕叹息。

魏晋南北朝,石勒、苻坚、刘裕,都有机会终结乱世,成为类似秦始皇、李世民一样的千古一帝,可惜他们都做出错误选择。

385年,慕容冲鲜卑骑兵的进攻下,苻坚走投无路,离开长安。一向得到苻坚厚待的姚苌,要求苻坚交出玉玺,苻坚不给,被姚苌杀害。

那么,苻坚正确的选择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苻坚想要统一中原,要么是采纳王猛的建议,要么是等待时机。

369年,慕容垂击败桓温,在枋头之战中斩杀晋军数万人。但是,前燕皇帝慕容暐、太傅慕容评容不下他,慕容垂便逃离邺城,去投奔苻坚。

慕容垂雄才大略,智勇双全,绝非泛泛之辈,如果不是局势所迫,他是不会向他人低头。或者,时机成熟,慕容垂也会折腾。

王猛告诉苻坚,慕容垂不是池中之物,应该将其处死。苻坚很仁慈,对投降或归顺自己的将领、首领,都厚待有加,不但配置豪宅,还能担任要职,率领军队。

苻坚不愿意杀慕容垂,王猛很生气,便策划“金刀计”,做到天衣无缝。慕容垂很担心,更无法解释清楚,便连夜逃离长安,中途被秦军抓获。

貌似王猛成功了,却依然没什么用。苻坚安慰慕容垂:“你心怀故国,这是应该的;你儿子慕容令谋反,跟你没关系,我不会为难你。”

苻坚放了慕容垂,也原谅被王猛俘虏的鲜卑贵族,包括皇帝慕容暐。如此,慕容鲜卑虽然亡国,但依然担任要职,手中有兵权,与之前的生活没什么区别。

慕容鲜卑势力强大,兵马众多,且鲜卑人本身比氐族还多,故而对前秦王朝构成挑战。再则,自从八王之乱以来,慕容鲜卑就多次浑水摸鱼,只要有机会,就是遍狼烟。

长安以西的羌人,以姚苌为首领,也不是泛泛之辈。当年,苻坚、邓羌率兵灭了羌人,斩杀首领姚襄,姚苌迫于局势,不得已俯首称臣。

姚弋仲以来,羌人力量就很强,刘渊、刘聪、石勒、石虎等雄主,都不想去招惹他。此时,姚苌又怎会轻易服从苻坚呢?表面臣服,实则怀有二心,也是潜在威胁。

鲜卑、羌人,无疑是前秦的心腹之患,再加上鲜卑拓跋部、丁零、匈奴这些不安分的臣服者,前秦就是一个“火药桶”。

苻坚为了稳住地方,派宗王、氐族将领镇守要塞,鲜卑、羌人、匈奴的首领则大多在长安周围,这本身就是大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

王猛眼界很高,也看得远,他集萧何、张良、韩信的优点于一身,对苻坚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苻坚能统一北方,靠王猛;苻坚最终失败,也是听不进王猛建议。

从局势角度分析,苻坚无疑应该将重点放在北方,想办法去消灭慕容鲜卑、姚羌、匈奴的力量。此时,这些人已经被击败,也臣服自己,只要策略得当,逐渐将其消灭,问题不是很大。

如果不想祭出屠刀,不忍心杀害投降自己的人,或者为了塑造圣人君王形象,苻坚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案,就是等待时机。

苻坚的优势是什么?基本统一北方,兵强马壮,还很年轻,时间在苻坚这一边。

慕容垂、姚苌,是各自部落的领头人物,他们雄心勃勃,但年纪比较大。慕容垂比苻坚大15岁,姚苌比苻坚大8岁。再则,苻坚身强体壮,王猛病逝时他才37岁,正当壮年。

熬过慕容垂、姚苌这一代人,鲜卑、羌人的新生代又慢慢被同化,反抗的意识也会逐渐消磨。如此,北方局势稳定,大展宏图才有可能。

治理内政,等待时间,苻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东晋出现问题。这一点,王猛就看得很清楚,也跟苻坚分析了东晋的优点、缺点。

王猛认为,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毕竟是正统王朝,有民意基础。再则,东晋是门阀士族掌握权力,他们平时内斗,一旦遇到外来威胁,也会抱团取暖,拧成一股绳。

征伐东晋并不现实,此时还不是时候。秦军南下,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谯郡桓氏等就会停止内斗,一起对抗北方。

苻坚暂缓用兵,门阀与君王,门阀与门阀,门阀与流民帅之间就会相互争斗,他们没有北伐的能力,对前秦构不成威胁。

此时,谢安、谢玄、谢石、桓冲等都是豪杰,孝武帝本人也不差,苻坚还不具备南征的客观条件。对苻坚而言,最好是观望局势,让他们内斗,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苻坚既没有听从王猛建议,又不愿意“熬时间”,等待时机。383年,苻坚不顾皇后、太子、群臣劝说,在慕容垂的鼓动下,轻易南征,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

淝水之战惨败,前秦立刻分崩离析,鲜卑慕容家族跨上战马,中原狼烟再起,苻坚终究自食其果。385年,苻坚被姚苌所杀,一代雄主殒命。

有意思的一幕来了,淝水之战后第二年,桓冲病逝。385年,也就是苻坚被杀的这一年,65岁谢安病逝。388年,谢石、谢玄病逝,东晋门阀人才凋零,孝武帝又跟司马道子争夺权力,东晋局势很糟糕。

桓冲、谢安、谢石、谢玄,淝水之战的主角,是东晋获胜的保障。如果苻坚不南征,先稳住内部局势,积蓄力量,他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