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出版发行之际, 距 离陈志华先生去世已经过去两年了。

陈先生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决定为他编辑出版纪念文集,我也写了一篇怀念文章。 因为我转行从事编辑工作,还与陈先生和这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有着一些关系。

1999年秋,我把开了几年的“硅谷梦店铺”关了,来到北大小东门外成府街,在“雕刻时光”咖啡馆后面的院子里,租下一间小房。小房五个平米,装进一张单人床和一个木书架之后,就转不开身了。 幸好有前院的 “ 雕光 ” 作客厅和工作间,再把三五十米外的 “ 万圣书园 ” 当作 “ 书房 ” 。

那段时间,我一边结识各路新朋友(不少与北大有关系),一边思考着职业上的转向,想找一件既喜欢又能谋生活的事情做。 经过一番考量,决定选择编辑出版图书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彼时,三联书店刚刚推出陈志华先生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大陆简体字版,文图对照,蒙肯纸四色印刷,开 “ 图文书 ” 之风气。那大概也是陈先生第一次从建筑专业圈 “ 破圈 ” ,假如搁在当下,陈先生无疑可以成为 “ 大网红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如果能编辑出版陈先生的书,肯定是叫好又叫座。后来才知道出版圈的行话,管这个叫“双效书”,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当然我也清楚,自己还从没有编辑过一本书,而编辑出版的相关经历也是白纸一张。这样贸然去向陈先生约稿,估计希望不大。

但我又想,不去试试又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抱着碰运气的想法,我通过在万圣书园认识的刘乐园先生和赵丽雅女士,拿到了陈先生家的电话。我在电话里与先生约好时间,到清华大学西南院陈先生家拜访,那大概是在2000年初夏。

陈老师家在三楼,采光不太好,客厅里比较暗,我们到北屋里说话(就是著名的“北窗”之屋)。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开始先谈阅读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的感想,接着又谈对当时成为舆论热点的 “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 的看法。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真是无知无畏,班门弄斧。

初夏的漫散射光线透过“北窗”洒在屋里,陈先生坐在背光里,听我口无遮拦地夸夸其谈。在我谈国家大剧院时,陈先生说,他认为安德鲁的方案是所有设计里最好的,只是觉得工程造价太高。(后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此事,当年参与“国家大剧院”设计工作的吴耀东先生看见了,对我说,这太珍贵了,他从未听陈先生提过。)这是我与陈先生第一次见面的经过。

或许是我的坦诚和执着打动了陈先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告诉我,“乡土建筑”是清华建筑学院乡土组与《汉声》杂志的合作项目,大陆版也已经与其他出版社有约在先了。不过,他有一本小册子《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初版的时间有些年头了,他现在想修订补充一些内容,再重新增加一些图片,问我有没有兴趣。这就是2003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插图新版《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编辑修订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恰好赶上“非典”防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先生在 “ 修订版题记 ” 里写到清华荷清苑封闭,我们只能坐在外边马路牙子上讨论问题。还特别提到, “ 制止非典,靠的是科学,是政府的组织工作、专业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大家的齐心协力 ”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我协助陈先生编辑出版的第一本书。

我没有在清华课堂上听过陈先生的课,但是 20多年来,在清华西南院、荷清苑、建筑系楼,北大蔚秀园《万象》小院,挂甲屯台州小馆,还有电话里,我不时地向陈先生讨教。这种“滴灌”式的受业,具体有多少次,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因此,我可以毫不自谦地说,我是陈志华先生的编外“入室学生”。回溯陈先生对我的教导,单独看每一次,可能是片断式的,碎片化的,但是统合起来看,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那就是:人与建 筑, “ 五四 ” 的科学和民主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起初的“一本小册子”(陈先生“初版题记”语),到今天的精装图文书,时间过去了 27 年。如果算上《陈志华文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十卷里收录的版本,湘美·后浪版应该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的第五个刊行版本。相较于初版时的 1996 年,今天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各级主管部门,对于文物建筑的认识、理解和保护,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和长足的进步。当下前往各地文物建筑游览“打卡”,已经成为潮流时尚,甚至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文物建筑的“发烧友”很多。对文物建筑的这种热情,也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相关图书、新媒体资讯和深度研修团。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现在一谈到文物建筑,大多都是在强调文物建筑的美。

许多文物建筑当然是美的,但是除了美,它们还有更重要的存在价值,那就是它们是人类历史的信息承载体。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文物建筑的美而保护它,“美”不是文物建筑认定与保护的首要标准。在本书附录一《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几个流派》里,陈先生有一段文字说的很清楚:“意大利学派最主要的理论是:第一,文物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仅是艺术品,它是文化史和社会史的‘活见证’,因此,保护工作不能着眼于它的构图的完整或风格的纯正,而应该着眼于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他还说过,“‘国耻’建筑当然也要保护”。所以,我们应该既可以看到应县木塔时,从心底油然生出对古人技艺的赞叹;也可以在参访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的旧址时,陷入对近代史的反思。文物建筑是人类一切领域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艺术史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今天的我们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文物建筑。透过它们,不光能看见人类历史的璀璨高光,也能窥见不堪回首。既要能“审美”,也要能“审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 2018 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湘美·后浪版重新做了书籍装帧;文字和插图方面未作大的调整,只是重新排版和订正了极个别的错漏。这次编辑和出版,得到了师母陈蛰蛰女士和陈先生其他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先生(Massimo Ambrosetti)、文化参赞费德里科先生(Federico Antonelli)一直关心本书的编辑出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铮教授也提供了咨询意见,后浪方面更是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本书能顺利出版,也得到了湖南美术出版社黄啸先生和王柳润女士的支持。在此,我不仅对上述提到的诸位,也对之前给予过《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安徽教育出版社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帮助的师友,表示感谢。

此时此刻,回想起来,能在 23 年前的那个时间,遇见陈志华先生和《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我的幸运。

王瑞智

2023 年 12 月 7 日于北京颐和园谐趣园漪咖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教授的意大利建筑文化漫游指南

古建筑专家、建筑学教育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著作

多次再版的意大利建筑文化经典

数百幅实景摄影彩图与文字紧密结合

移步换景,漫步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