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一些中药在传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了基原混淆的情况,所以这些中药的古今功效必然会发生改变,然而,有些传唱已久的歌诀,可能在现代来说,并不准确,但却往往又歪打正着,让人好不意外。比如,茵陈与青蒿,不仅文学界有人把它们俩搞错,就连中医界也有人把它们弄混。作为文学界不清楚青蒿和茵陈的区别无可厚非,但是中医界却也把茵陈和青蒿混淆了,实在令人费解。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要我们能保持一颗求学的心态,洞察真相就好,至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事情,也自然不必矫枉过正。

可能说到茵陈,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意思是说,茵陈这味中药实际上是一味“吃青春饭”的中药,它是“越嫩越值钱,越老越无用”,然而,比较搞笑的是,清代文人潘荣陛在写这首打油诗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青蒿和茵陈是同一种植物,“青蒿为蔬菜,四月食之,三月则采入药为茵陈”。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近代十分杰出的医学家张锡纯却说“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但是,从药用植物学的角度来说,茵陈是茵陈,青蒿是青蒿,二者的基原根本不是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为什么会把茵陈和青蒿弄混淆?茵陈和青蒿是同一种植物吗?不是!青蒿是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而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全草,也就是说,这两味中药这是同科,但原植物却并不相同。实际上,茵陈是茵陈青蒿是青蒿,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不过,由于二者都是菊科植物,而且外形上有那么一丢丢相似性,但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两种中药的原植物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无论是将青蒿当成茵陈,还是将茵陈当成青蒿,都是不符合药用植物学的。

茵陈这味中药,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对于茵陈最初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言简意赅的给茵陈划了两条道,第一个是用于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第二个是用于治疗“热结黄疸”。后来《名医别录》中对于茵陈的作用,在继承《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对于茵陈的功效,提出了“除头热,去伏瘕”的概念,这与现代药理发现茵陈可用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的作用,有些类似;对于茵陈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方面,也就是湿热黄疸,这与医圣张仲景治疗黄疸所用茵陈的思路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研究发现,茵陈的作用也在逐渐被拓展,比如唐代医家陈藏器指出,茵陈具有“通关节,去滞热”,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指出,茵陈能用于治疗“天行时疾”、“瘴疟”这样的传染性疾病,也能用于治疗“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等内科疾病,还能用于治疗“女人癥瘕”等妇科杂病,更能治疗“内损乏绝”的疑难杂症。明代医学家陈嘉谟为茵陈增加了“行滞止痛,宽膈化痰”两大作用。在清代,《医林纂要》对茵陈的作用,概括为“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四个方面;《本草再新》对于茵陈的作用,也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茵陈具有“泻火”、“平肝”、“疗疮火诸毒”,以及“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等多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对于茵陈的作用,其实已经逐渐拓展到比较宽广的领域,但是在现代,基本上将茵陈的作用缩窄了,现代基本上主要是围绕着“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这几个方面了。对于茵陈“通关节”、“行滞止痛,宽膈化痰”、“坚肾”、“去郁”、“平肝”、“止咳”、“发汗”、“消肿”,以及“疗疮火诸毒”等方面的奇妙作用,却渐渐被雪藏。茵陈这味中药传承了几千年,功效却越走越窄,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不禁让我想起民间一个歇后语:三十的玩龙灯,越玩越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茵陈这味中药,在临床运用中,既可以单味中药使用,剂量可大可小,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不过一般与大黄、栀子配伍使用,效果更好。对于茵陈的配伍,除了栀子与大黄之外,还可以与泽泻、猪苓等中药配伍,对于小便不利比较显著的患者,颇有良效;另外,茵陈与附子、干姜等中药配伍,可以起到除阴寒、退黄疸的作用。也就是说,茵陈这味中药,既可以用于阳黄,又可以用于阴黄,堪称是治疗黄疸的圣药。

茵陈从《神农本草经》,到当代的中药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所以在现代集中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方面,最主要是因为茵陈在护肝利胆领域的确疗效卓著,至于茵陈在其他方能的作用,就被掩盖了。尤其是在现代,茵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黄疸肝炎等肝胆疾病。可以说,茵陈这味“吃青春饭”的中药,它湿气是灵丹,它治黄疸是妙药,对肝胆有着良好的作用。而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茵陈主要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过,对于茵陈这味中药,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脾胃虚寒、蓄血发黄以及血虚萎黄的,不宜使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