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冬季,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随着气温下降,为抵御寒冷,人们本能地会进食更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并减少户外运动,这使得血脂、血压、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更不稳定。低温会使血管骤然收缩,加之原有血脂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的剧烈收缩及血压的较大波动易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破裂,诱发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梗、脑梗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因此,近年来,在血压、血糖调控之外,控制血脂达标日益引发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当体检报告上血脂一栏没有出现"箭头"时,并不意味着"没问题",血脂分层管理理念尚未被大众理解、重视。

来自临床观察的误区:血脂分层管理意识不足

"我们临床上发现一大误区就是,老百姓认为自己的血脂水平在化验单的正常值范围内,就觉得自己是正常的,不理解医生为什么建议自己进行降脂治疗。其实,降脂治疗不单是药物治疗,还有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而且不同人群的理想血脂水平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沈珑指出,如果一位患者按照《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分层,属于高危、极高危或超高危患者,其血脂目标值就应远远低于化验单上的数值,不能仅仅满足于化验单的正常范围值。

危险分层人群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健康人群也就是低危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应该在3.4mmol/L以下。如果合并这些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慢性肾病、女性超过55岁、男性超过45岁等,在就诊时被医生判断为中高危人群,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应在2.6mmol/L以下,如果曾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则属于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多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患者,属于超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4mmol/L以下。

沈珑医生同时强调,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持续吸烟史的人群,应去医生处了解自身合适的降脂指标,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达标,并采取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你做到了吗: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的全球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负担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也高居榜首,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据推算中国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且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高血压、不健康饮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被视作心血管疾病的前三大危险因素。中国成年高血脂患病人数推算高达4亿,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血脂异常患者。近年来,高LDL-C血症患病率持续上升;在已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中,LDL-C达标率仅6.8%。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估算,中国于1990-2019年归因于高LDL-C 的死亡数从31.71万人增长到91.6万人,增长了188.87%。另有基于疾病监测点系统数据的研究指出,中国高LDL-C的归因分值为10.09%,这意味着约每10例死亡人数中就有1例死于高LDL-C。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5岁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16.1%、治疗率为7.8%、控制率为4.0%。

你会定期测血脂吗?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特别提到,对于18岁-40岁的健康成年人,最好每2-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而ASCVD 高危人群,比如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血管有斑块,有冠心病、脑卒中病 史,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缩短间隔,每三个月或者半年复查一次。

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拐点"尽早出现

长期未受控制的血脂水平,会隐藏怎样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累积,是时间在我们血管中的烙痕。但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代表发生心梗脑梗,斑块分为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沈珑形象地说,稳定斑块就类似双面煎的荷包蛋,蛋黄比较稳固,不容易破裂流出;而不稳定斑块如同单面煎的溏心荷包蛋,蛋黄容易受外力影响后破裂流出。一旦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释放到血管内就是强烈的致血栓因子。如果患者血管内有不稳定斑块,平素血压控制不达标,叠加血压出现大的波动、冬天气温寒冷、情绪激动、饱食、运动等诱发因素,都会促使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甚至猝死。

因此,早期且长期稳定地将LDL-C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已成为血脂管理的一大趋势。在治疗领域,一直以来,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调脂药。在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因为依从性较差或对药物不耐受,导致LDL-C不达标。以小干扰RNA降胆固醇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为代表的创新方案,为血脂管理开创了一种更友好、便捷的全新模式——患者在首针后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有效降低LDL-C水平。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下降拐点尚未出现,重视危险因素,特别是LDL-C的管控,防治关口前移,全新降脂手段等,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拐点"尽早出现。仁济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卜军教授表示,"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困扰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问题,相关疾病往往涉及到不同科室甚至不同疾病领域,当前,更需要建立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诊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通过协防共管,帮助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也将通过持续科普以及数字化的手段,为院外的管理场景提供服务与支持,进一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助力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拐点早日到来。"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