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物种入侵了我国40多年很多人却浑然不知,原因在于它的长相酷似草鱼,很多朋友的认知往往会陷入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瑞加拉鲮】

这种鱼名为麦瑞加拉鲮被认为是入侵我国最成功的物种,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这种鱼类,以后千万不要认错了!

麦瑞加拉鲮来中国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中国的传统养殖行业,我国从外国进口了一批麦瑞加拉鲮,但在这一时期这类鱼并未在中国泛滥。

因为当时的引进技术并不成熟,再加上初来乍到,麦瑞加拉鲮有些“水土不服”,存活率不高不说,还无法进行人工繁殖。

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养殖技术和经验,并在麦瑞加拉鲮上试验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能分辨哪条是麦瑞加拉鲮吗?】

在华南的许多地区陆陆续续有养殖户开始养殖,随后进入到自然生态环境当中,如此算下来,麦瑞加拉鲮已经悄悄潜伏在中国40多年的时间。

之所以我们会引进这类鱼,主要是考虑了它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

麦瑞加拉鲮的生存能力较强,对于水质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不是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它都能生存下去。

不仅如此,麦瑞加拉鲮的食性比较好,不挑食,包括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玉米等等在内的食物,它都爱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睛红红的像小兔子】

麦瑞加拉鲮平时比较活跃,养殖在鱼塘当中还能带动其他鱼类“运动”。

再者,麦瑞加拉鲮的生存能力较强,可以应对低氧环境,同时抗病能力也很优秀。

一到炎热的夏天,养殖户心里就会发慌,这个时候的池塘会缺乏氧气,再加上高温环境,不少草鱼、鲢鱼翻着白肚皮就浮上来了。

严重的情况下,大一点的池塘死个几十上百条鱼是常态,养殖户一夜之间亏得血本无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夏季的时候,草鱼养殖户往往会像伺候祖宗一样对待草鱼,每隔一段时间巡查池塘情况。

然而,养殖麦瑞加拉鲮就不用担心这方面,育苗丢下去,食物管够,基本上就没有啥问题。

就算夏天高温缺氧,也不会出现大规模死亡的情况,省心又省力。

更为重要的是,麦瑞加拉鲮的营养价值还比较高,基本上和草鱼、鲢鱼相当,吃起来也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性价比不可谓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麦瑞加拉鲮的繁殖能力强,成长速度也很快,一条5公斤重量的麦瑞加拉鲮,可以产出大约50万到75万枚卵

并且,其产卵能力随着体重的增加不断增强,麦瑞加拉鲮产卵的季节在梅雨季,在气候合适的环境下,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也比较高。

在体型方面,一条麦瑞加拉鲮幼苗仅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可以长到1斤左右,养殖个2年的时间,基本上就可以出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瑞加拉鲮的最大寿命在12年左右,最大个体重量高达8公斤以上,是非常值得饲养的一种经济鱼类

对比其他鱼类

麦瑞加拉鲮唯一的缺点就是,它无法适应北方地区的生存环境,因为它属于一种热带鱼类,当水温低于零下7摄氏度的时候,基本上就无法存活了。

除了中国之外,麦瑞加拉鲮还广泛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各个国家,也被这些国家广泛消费。

说了这么多,麦瑞加拉鲮和普通草鱼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外型特征来说,麦瑞加拉鲮不仅像草鱼,还和鲤鱼、青鱼相似

想要分辨这些鱼类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麦瑞加拉鲮的眼睛是红色的,它的体型相比草鱼更长,鳞片颜色要比青鱼更浅,没有鲤鱼的标志性胡须。

对比鲢鱼,就更好区别了,鲢鱼的鳞片普遍偏小,头比较大,其中白鲢鱼的头要小一些,花鲢鱼(也称大头鱼)的头最大。

另外,大家可能还会将麦瑞加拉鲮和翘嘴搞混,因为两者的身体都比较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翘嘴

但其实,在同等体重的情况下,翘嘴只会更长,并且鳞片更白、更小。

如今,在我国水域的各种鱼类辨识度都比较高,只要大家细心分辨,就一定不会搞错。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麦瑞加拉鲮虽然被认定为入侵物种,但大家不能因此认定它为有害物种。

迄今为止,还未有任何证据表明,麦瑞加拉鲮会挤占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此种鱼类一来没有食用其他鱼类卵的习惯,二来他们生性也不好斗。

虽说平时吃得是多了一点,但如果说要和草鱼、鲢鱼这类鱼抢夺食物,也并不见得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草鱼】

一般来说,草鱼最大长个10公斤以上是没有问题的,鲢鱼就更大了

而且不管是草鱼、鲢鱼还是说麦瑞加拉鲮,它们体型的成长速度相差并不大,谈不上在野外水域当中,谁更有优势。

相反,麦瑞加拉鲮处于弱势地位,它通常会在24℃到31℃左右的环境下繁殖,并且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

一旦气温低于10℃,他们就变得不爱运动,从而影响个体的发育。

虽然麦瑞加拉鲮是一种入侵物种,但其实在如今南方的水域当中,已经很少能够见到此种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麦瑞加拉鲮数量增加之后,对我国南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只要平时做好环境监测和生物采样工作,相信我们也能和外来品种友好地相处下去。

参考资料:

【1】李家乐,董志国,李应森等编著,中国外来水生动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第35页

【2】李增崇,谢德钦编著,淡水养殖技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