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旺卡》在上映期间,我就一直想买票去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毕竟出于对《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极度偏爱,所以对这个前传最初也是充满期待。

但如今看来,倒是有些庆幸自己没花这份冤枉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观影过程,几乎不能去考虑合理性。

巧克力的过期问题、保存问题、成本问题、效果问题……

想太多就会觉得很累,也很不值得,浪费了时间。

只能将其视作一部带有幻想色彩的童话电影,把所有设定一口吃下,无脑看完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可爱爱没烦恼,爆米花吃完就好。

豆瓣竟然有7.5分,明显是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舞比例真的太多了,也不是非常自然,仿佛是为了唱而唱的,没有必要的合理性。

能做出一整个店面的巧克力装饰,却为了自己欠的少量钱而发愁……

这哪跟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被巧克力帮买通的胖子官,为啥对旺卡手上更好吃的巧克力无动于衷?完全是为了坏而生的工具人反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合太多,节奏也乱。

基本都是歪打正着。

本来不带脑子看感觉也没什么,但是那个小女孩摔了一下东西就把重要的隐藏账本找到,还是无语到凝噎。

巧克力帮的人,干掉旺卡和小女孩的方式竟然是将他们丢到巧克力浆里。

首先,你不是带枪了吗?玩具还是摆设?不能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这些巧克力浆基本是用来制作巧克力去搞关系的,原料被污染了也没关系?

这可与参观巧克力工厂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强行制造大场面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旺卡给团队小伙伴分食了他母亲多年前制作的过期巧克力,大家共患难之后更加团结。

怎么说呢,这些剧情也不是不能看,只是别太认真去看,否则会相当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顶着ChatGPT标准模式化的剧本写法,就像近些年在国内不吃香的外国大片一样,只是流水线的作品。

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完全不同,你看完这部电影甚至不会产生想去买巧克力吃一口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克力成为了工具,成为了主角独有的“暗器”,却不是重点展示的核心内容。

这仿佛不是糖果和甜点,拍巧克力入口之后的戏,堪比D品的效果。

关键是只有男主一个人是拥有魔法的,就像从其他时空和星球穿过来的一样,和其他人全然不是同一个构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让叶秋臣觉得最不能忍的一点,是威利旺卡的家庭和背景彻底被改变了。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旺卡小时候因为牙医父亲的要求无法放肆地吃糖,然后在火炉旁捡起一块巧克力含在嘴里那段回忆。

《旺卡》电影则将对巧克力的执念挪到了他母亲身上,牙医父亲无影无踪了。

如果是牙医家庭,为什么旺卡要和母亲四处漂泊?生活还如此拮据到攒可可豆去做生日巧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见奥帕伦帕人的经历也被改了。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是探险并签约获得可可豆,《旺卡》直接换成了偷盗。

奥帕伦帕人的肤色和模样换了也就忍了,实在不行可以换另一个喜欢可可豆的人种再编,也不会如此具有违和感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旺卡成了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全程需要小女孩在旁当翻译,这个设定一点也没必要。

行为之间各种冲突,设定矛盾至极,人物割裂感非常重。

哎,是我太认真了。

也许,只是因为自己年纪大到已经不再适合看此类电影了。

但明明重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还是觉得很优秀啊。

难道是大家心里都太苦了,只想轻松快乐看个甜甜的电影?

确实给小朋友看还不错,就是有点费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不要把《旺卡》当做《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前传,大家别被骗了

这只是两部主角名字相同,题材类型相似的片子而已。

如果你说设定和故事都承接1971年的《欢乐糖果屋》,那就不要里面各种元素都借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宣传口径也都大多提到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卡》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是男主提莫西·查拉梅(昵称甜茶)的颜值。

没错,唯一。

文/叶秋臣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