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隶书)

“才”,没有繁体字。

或曰,“纔”是“才”的繁体字。这个说法不确。

“繁体字”,是就简化之后的“简体字”而言。这是说,“繁体字”是“简体字”的“本字”。

“纔”不是“才”的“本字”;“才”也不是由“才”简化而成。

它俩,是“通假”的关系——因为音同,而且义近,古时的人们,就把“纔”借用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才”没有“纔”,就是说,“才”字可能产生早于“纔”。

《说文》曰:“才,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地也。”

“丨”,也是古汉字,音“gǔn”。《说文》云:“丨,下上通也。引而上行。”

许慎尽管没见到过甲骨文,但他这个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

“才”之甲骨文,“倒三角”指向地平面以下,丨贯穿其中,会意草木初生,从地平面以下冒出。

不过,在甲骨卜辞中,“才”多用为“在”之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永)

卜辞中可以看出,甲骨文之“才”,用于“刚才”之义时,与“(zāi)”有密切关系——或者,“才”是“”的“省形”;更大可能,是由“才”演化出了“”字。甲骨文“”的右上角,也是“倒三角”形。后来的许多以为部首的字,右上角亦曾写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褚遂良)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才”字下说了一段话,很重要。

他说,“才”,“引申为凡始之称。《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即才。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

他又说:“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草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篆)

“才”和“纔”,只是“以同音通用”么?不是,还因为含义相近。

“纔”,“糸”为形旁,一定和纺织物有关。

《说文》曰:“纔,帛雀头色也。一曰微黑色如绀。纔,浅也。”

段玉裁说:“纔即緅(zōu)字也。《考工记》:三入为纁(xūn),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注》: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又复再染以黑乃成缁矣。《士冠礼.爵弁服》……依郑(玄)爵緅纔三字一也。”

这是说染帛的过程,染的次数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世南)

段玉裁说,“纔”是微黑,所以许慎训为“浅”。江沅曰,纔用为才字,乃浅义引申。

江沅汉字家学深厚,本人著有《说文释例》,又是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的主要助手。他说,“纔”用为“才”不仅是音同,而且是由其“浅”义的引申。

“纔”的这个“浅”义,与“才”的“初始”之义非常接近,音又相同,于是人们就把“纔”借为“才”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

实际上,“纔”还通“裁”。

《汉书.高后文功臣表》:“裁什二三。”《注》:“师古曰:裁与纔同。”

“纔”又通“材”。

《汉书.杜钦传》:“乃为小冠,高广材二寸。” 《注》:“师古曰:材与纔同,古通用。”

“裁”和“材”,皆与“才”有关。因为“纔”借用为“才”,与和“才”有关的字,也有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文)

这是说,第一,古人用字,有时候很“随意”——“借来借去”;第二,“借”的时候,又不是毫无规律和规矩可寻;第三,训诂学,是很深的学问,没有训诂学,很多古籍是根本看不懂的。或者反过来说,正是为了看懂古籍,于是促生了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