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清 翠玉龙纹镯)
龙,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和信仰,一个华人世界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凝聚团结、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龙文化,从而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丰厚的龙文化遗存。
(清 光绪 云龙戏珠纹墨)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中华第一龙”。
关于“中华第一龙”目前主要指两个:一个是指新石器时代内蒙古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另一个是指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整体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玉质光洁而温润,造型生动、简洁,没有角、须、腿、爪等后世龙形象中常出现的特征,嘴部呈一种前伸式的上扬状,眼部细若梭形,额下有网格状的纹理,其鬃突出而飘扬,龙尾向上卷曲,整个躯体呈现出英文字母“C”形的状态(也被称为“C形龙”)。此玉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小型圆孔,若以细绳穿过此孔,那么悬挂着的玉龙其首尾则正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十分奇特,耐人寻味。这块玉龙平放状态就似有风中飞腾的感觉,极富动感,审美意味浓郁。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除了“C”形碧玉龙,亦有大批红山文化的玉龙被相继发掘出土。其中,还出土有玉猪龙、龙形玉玦(该类型的龙文物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大量发现),造型大多简洁、神秘,体现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龙造型,也似乎在传递着几千年前关于龙的传说和信仰……同时,红山文化还出土有大量其他造型的玉器,包括玉鸮、玉蚕、玉箍、云形玉饰等,整体风格稚拙而古朴,简约而厚重。其实,以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为主要关注点,当时考古界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现有大量以龙来命名的各种文物和遗迹,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对龙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玉猪龙)
河南濮阳仰韶文化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龙,亦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第一龙”。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对以蚌壳拼成的龙虎,这对龙虎位于M45墓主人(龙与虎中间的一具男子骨架即为墓主人)的两侧,可见这款蚌塑龙是陪葬坑中的遗存。此蚌塑龙高0.67米,长1.78米,是黄河流域文明中发掘的巨龙,也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
其头部微上扬,身体为弓状,尾巴较长,前爪做扒的动作,而后抓则为蹬的动作,整体造型动感十足,十分灵动。其造型已经较为成熟,与汉代以后常见龙形大体接近,基本具备了后来传统龙形的主要特征和设计要素。
濮阳西水坡的这条蚌塑龙对于龙图腾、龙信仰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和文物佐证,它将中华民族龙崇拜的历史至少提前到距今6000多年,同时将中国的龙文化向前提早了1700多年,并将中华文明史由5000多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其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共识的重要精神载体实物,价值和意义均极为重大。同时,也由于此龙的发掘出土和影响力,河南濮阳被称为“华夏龙都”和“中华龙乡”。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西水坡遗址的这座墓中,这对蚌壳龙虎图(即青龙白虎)还被考古专家认定为我国最早的“四象”构图(四象指中国古代表示天空中星象的四种动物,按照春分前后所观测的位置,分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华夏第一龙”。
现存于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和“超级国宝”。
此绿松石龙形器,龙身长为64.5厘米,是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粘嵌组合而成,独立的片状绿松石大小基本上都不超过1厘米,龙的鳞纹由12组菱形图案来体现,龙尾蜷曲,整体色彩雍容而绚丽。它的两只眼睛为梭形,眼珠均为圆饼状白玉,两眼对称设置,这一梭眼圆睛的范式在同时期其他遗址中也有出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鼻梁是由圆柱形的青玉、白玉,以及绿松石材质的鼻头三部分构成;龙的身躯修长,呈波浪状,极富有动感。其整体形象生动而鲜明,体现出先民高超的制作技艺。此外,在龙的尾部,大概3厘米处有一件同为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条形物,有部分专家推测此物原是与绿松石龙形器为一体的。
(绿松石龙形器)
此龙形器被发掘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右手臂上面,它有可能被视作沟通宇宙天地的一种载体。有学者认为,绿松石龙形器的发掘出土为中国古代龙图腾、龙信仰的一个实物证明,也为龙图腾找到了迄今为止最正统和最直接的一个根源,因此其也被称为“超级国宝”。之后,包括此物在内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项目被入选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其实,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很多上面都有龙的形象或龙纹装饰,比如一些透底器、陶器等。同时,该遗址还发掘出土有不少其他形制的绿松石器物,比如兽面纹铜牌饰,其由几百片仅几毫米大小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类似于马赛克的形式,此饰物历经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依然以瑰丽精美的面貌示人,可见先民技艺的高超。此外,二里头遗址也因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器物,并被发现有绿松石器作坊,从而形成中国古代绿松石工艺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也为中国绿松石工艺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实物和历史佐证。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当然,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古老的中国在广袤的土地上也发现有大量其他材质的龙遗存。除了上述谈到的玉龙、蚌塑龙、绿松石龙,还有很多陶龙、石龙等。
接着,从石龙入手,我们来认识一下“辽河流域第一龙”。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一条距今有8000年的石堆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范围内最为古老的巨龙形象,也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形遗存,堪称“辽河流域第一龙”。这条石堆龙,头宽约5米,身宽约2米,全长近20米,由大小几乎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此龙又被称为“石堆塑龙”“查海巨龙”“查海摆塑龙”等);其头、身、尾、足均具备,其中龙头和龙身的石块堆砌得更为厚实。此龙昂首朝西南方向呈飞腾状,尾巴处于东北方向,似乎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腾空飞舞一般,栩栩如生,极富动感。
(辽宁阜新查海文化石堆龙)
此石堆龙据推测为先民重要的宗教崇拜性质的祭祀遗存,其有力地证明了龙崇拜的历史在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也将龙图腾的历史无论是从考古方面还是从传统认知方面都提前到了8000年前,为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佐证。同时,也由于该石堆龙的价值和影响,考古界曾有学者专家建议将此龙列为“中华第一龙”。此外,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还发现有一些兽面獠牙的龙纹形象和带有龙纹的陶片等龙元素的遗存,龙文化在辽河流域文明中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查海文化遗址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史上证明龙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最早发源地,查海文化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文化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来看看“长江流域第一龙”。
上述我们说过了“黄河流域第一龙”和“辽河流域第一龙”,那么“长江流域第一龙”在哪里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湖北黄梅焦墩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由鹅卵石摆出的一条龙,也被称之为卵石摆塑龙,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是目前已知长江流域文明中最早的龙文化遗存,被称为“长江流域第一龙”和“焦墩巨龙”。
此龙为东西方向的造型,躯体长约为4.45米,高为2.26米,全长为7米,龙首高昂,似张口吐舌状,龙足伸展有力,其面部向西而尾部朝东,较为奇特的是,其背部还有立鳍。此龙形态较为逼真,如同行云覆雨般在施展神力,整体呈现出一种浓烈而又张力十足的动感。此外,一颗颗鹅卵石赋予这条龙一种特殊的肌理感,好似一片片闪闪发光的鳞片,古朴而别致,简单而生动。这件卵石摆塑龙还是目前为止,中国古代将鹅卵石用于龙造型以及用于装饰材料的最早证明。
龙的形象随着不同的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焦墩遗址的这条卵石摆塑龙整体样式已经走向成熟化,其丰富了远古时期龙的造型,为龙图腾、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此龙也从实物史料上佐证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早期发端,并为华夏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价值和意义丰富而厚重。
本文原载《青少年书法》(少年)2024年第2期,转载时略有调整,特此声明。
说文解字 | 管明锐:说“龙”(上)
作者简介:管明锐,现任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硕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