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个性格沉静的人。

他爱看书,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他,就职的单位也刚好对口。

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收集各种植物叶片、种子之类,制作标本、做实验,乐此不疲。

不过,家人却指责他孤僻、不合群。

为此,小王苦恼不已,他觉得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性格内向造成的,陷入自责和内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李呢,跟小王刚好是相反的两种人。

从读书时代,他就是班里的活跃分子。

各种班级竞赛、活动,他从组织、主持到评选,一个环节不落下。

久而久之,他成了个万金油似的人,一刻也闲不下来。

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大家夸他性格好,有能力,他越发热爱这种整日置身于人群中的感觉

由于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群体活动中,他疏于对学业的管理,考试经常挂科,最后大学差点没能毕业!

转眼到了而立之年,小李在职场上依然没有大的起色。

其实领导很看重他的交际能力,想给他升职,委以重任。

不过几次深入地交谈,却发现小李内心浮躁,对人对事缺乏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不能胜任重要的管理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两个例子,是对典型的内向型人与外向型人的描述。

性格内向、外向的概念,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

依据是每个人心理能量的来源与指向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合上面的事例,可以得知:

小王性格有很强的内倾性。

这类人,能量主要来自内部,他们更倾向于独处,喜欢把能量用在思考与感受主观世界方向。

而小李则是外向型,能量主要来自外部。这类人,享受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倾向于把能量用在人际交往和改造客观世界方向

不过应该注意的点是,内向与外向,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各自的性格倾向不同,但如果愿意,还是可以协调的。

对内向型的人来说,或许只是不愿意社交或社交技巧缺乏,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而对外向型的人来说,则是需要调整自己的关注点,训练自己静心,这也是假以时日可以做到的

其实心理学家研究性格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缺点

上面的小王,性格能静得下来,搞研究是非常匹配的选择,如果他充分了解性格知识,就不会轻易否定自己,更不必为此陷入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可以跟家人沟通,向他们讲清楚内向型人的性格特点和需要,请他们尊重自己的需求。

另外,自己也可以积极学习社交技巧,对生活方式做出适当调整,在专注自己兴趣的同时,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家人

想必家人也会理解并接受他的性格倾向,还会更加支持他的工作,岂不是皆大欢喜?

而他却执着于自己的现状,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成长与改善上,却一味为内向的性格而烦恼,这不是相当于把性格当作束缚自己的绳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小李呢,他的外向性格,本来在职业发展中很占便宜,帮他轻松拿到了晋升的入场券。

可他却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上,忽略了自身内在的沉淀,到头来成了个绣花枕头。

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我们要充分地了解性格知识,发扬自己性格的优势,而不是用缺点去捆绑自己。真正用好性格这个工具。

同时,我们要懂得,性格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我们尊重自己的天性,也接受自己的改变,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宝藏作者,专注自我成长与提升领域,持续分享相关领域干货,水文。欢迎围观!共享丰盛人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删,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