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熵智慧

逆熵智慧

网易号

关注
5粉丝
1关注
179被推荐
IP属地:四川

13枚勋章

逆熵智慧,助力向上生长。

  • 生本能、死本能与“释放攻击性”。
    关于攻击性,各个心理学流派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把它看作是生命力的体现,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释放攻击性,就有向内攻击的可能,个人的生命力和健康都会受到相应的威胁。 也有人认为攻击性是“死本能”相关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其实按道家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着阴阳两面。 阴阳,可能关于生死,也可能是动静,或许有关盛衰。 总之,一切事物都在阴阳两极间不断地运动、到了极限之后,事物可能就会向对立面转化,这个过程没有休止。 因此,我们看待任何事物,最好抱持这种辩证的思维,不要僵化、一元地去看一件事。 比如攻击性,作者认为,人作为正常生物,也是有着自然的阴阳属性的。 即一方面,我们有着强烈的生本能,不过,在一定形势下,它也可能转化成截然不同的死本能。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意识地维护着我们的生命和安全,因此,攻击性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面对他人不友好地对待、面对外界的挑衅时,我们的生命或存在受到了威胁,释放攻击性是我们本能的行为,用个法律术语来说就是“正当防卫”。 但是,如果这种释放的力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它本质上就发生了变化。 正当防卫可能变成了防卫过当,甚至是主动的挑衅。 这时,很可能这个人的内在潜意识产生了一种自我毁灭即死本能的倾向,才会有如此不理智的行为。 可见,释放攻击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合理的范围内,它是生命力的表现; 超过一个正常限度之后,它就变成一种对其他生命的侵犯,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制,这种行为也很可能就变成了作死。 这时,生本能,就转化成了死本能。
    天天杂谈
  • 人心为何浮躁?
    人心为什么会浮躁? 所谓浮躁,是轻浮、躁动的意思。 人心为什么会轻浮躁动呢?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领悟到: 我们之所以轻浮,是因为内心少了某种厚重的基石; 我们之所以躁动,是因为内心失去了宁静与平和的主导。 老子又说: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一种解释是行李,一种解释是行军的粮食、装备。 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 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他每一天都背负着家国的重任和使命。 这句话相当于是对前一句话的补充与解释。 君子行事稳重、心静如水,原因在于他每天都心系苍生啊。
    天天杂谈
  • 93分,全球数学竞赛排名12,17岁的她分享人生逆袭之法
    2024-06-14
    4跟贴
  • 了解性格特点等,是为了扬长避短,改进自己,增进关系,而不是固化缺点、要求他人
    “我是回避型,所以缺少社交能力。” “我是焦虑型,不焦虑可能吗?” “你明明是个安全型,为何也会发火?”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热衷于做各种心理测试,看各种人格、性格书籍。 但他们了解这些心理知识,并不是为了做出改变,而是给自己和他人贴上各种标签。 贴标签是一种思维僵化的表现,是惰性使然,想一劳永逸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如果是这样,学习心理知识,根本毫无益处。 上善若水,境界高的人属水,本质是流动的,他们顺应自然和大道,灵活地应对外界,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因而不仅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更广泛地利益周边; 境界低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可以改变,他们倾向把人性看作土,是固化的,呆板的,不能改变的。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
    天天杂谈
  • 回避型最有潜力?
    情感模式中的回避型,受到的误解最多。 由于他们不轻易展示自己的需求,竭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人们对他们知之甚少。 但实际上,回避型都是潜力股。 为何这样说? 因为回避型的特点决定,他们是最容易向内求,而内求实际上就是领悟人生真谛的开始。 但回避型听到这里先不要骄傲。 要激发潜力还是有前提的。 任何类型,低阶的始终行不通。 因为低阶的回避型,既不肯信任他人,也不肯相信自己,连自洽都做不到,整天只知道自怨自艾。 基本是一种自闭自耗的状态,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好呢? 上面说的内求,就是向内观照。反正不擅长人际交往,索性去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发现自己的优势特长,找到自己愿意潜心研究的事,然后一头扎进去,非要搞出点名堂来不可。 若是有了这样的心态,回避型就不会再将重心放在自己的不足上,更不会因曾经养育者的漠不关心而自暴自弃。 致力于成为高价值的人吧。 到时候,就让那些以前不看好你的人悔到发白肠青去!
    天天杂谈
  • 无知的人为何如此自信?原因揭晓
    2024-06-13
    3跟贴
  • 有人问:遇事爱钻牛角尖,如何改变?
    2024-06-12
    37跟贴
  • 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为什么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管有意无意,都会常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一、人类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社会性和群体归属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会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之类产生自然的聚合力,所谓人以群分。 同一群体中的人会彼此认同,产生好感,也就很容易打开心扉,接受和跟随他人的频率。 二、人是有情感的生物。 一般情况下,人都会有共情力。 这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去与欣赏的人同步。 想变成跟对方具有相同品质的人。 三、从自然法则的角度来看,人岂止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世间万物都是同根同源的。 四、说白了,万物皆是能量,人也不例外。 人实际是就是个能量体,时时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向外界发射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信号。 因此有些时候,有些人根本还没说话,甚至就单纯是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其强大的气场或魅力。
    天天杂谈
  • 最易被人误解的情感类型
    有些时候,会听见一些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 “天生凉薄” “别家的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我家的棉袄,漏风” 这样的人,小时候被父母家人认为冷血无情,长大后自然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但实际上,这样的人,很可能只是回避型依恋。   这种类型在人群中为数不少,尤其在隔代抚养盛行的社会中。 他们显得理性、克制,不轻易与人亲近,给人一种冷漠无情的感觉。 他们似乎对感情没有多少需求,不论是友情或爱情中,都很难主动,即便与他们建立了关系,也似乎随时面临僵局。 而且他们似乎非常喜欢断崖式分手,动不动玩消失,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类人在社会上口碑通常不好,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不靠谱,有人直接称他们为渣男渣女。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误解。 这类人通常内心脆弱,因为他们大多是隔代抚养的孩子,与父母有着生疏的距离。 在他们幼时,经历过撕心裂肺的与至亲之人的分离,但对方却斥责他们不懂事 “爸妈不挣钱,你喝西北风么” 于是他们为了成为那个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拼命压抑自己的情感,哪知又成了对方口中的“白眼狼”。
    我爱心理学
  • 人分为三类,老实人也分段位,低阶老实不可取
    2024-06-10
    1跟贴
  • 依恋模式:若你是安全型,恭喜你
    据心理研究原始统计数据表明,三种依恋模式中,占比最大的是安全型。占到6成以上。 但个人认为,这个数据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吧。至少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失真的。 据我观察,安全型,即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自在而又对关系有着十足信任感的人,少之又少,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婚姻破裂的家庭了。 甚至经常在一些问答平台,可以看到很多询问友情方面问题的网友。 “朋友对我爱理不理,问也不回答,这是谁的问题?” “朋友和共同好友关系越来越亲密,我觉得很难受怎么办?” …… 这说明什么? 依恋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爱情,还有友情、同事情等等。 现在你明白提升认知的重要性了吧。 要想破除生活的魔咒,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其规律和它控制我们的方式。 不过讲真,如果遇上一位安全型的人,不论是朋友或爱人,这是人生很大的福气。因为这几乎同时表明,你是从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同时拥有高质量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吧。 若你是这样的人,恭喜你,请珍惜!
    我爱心理学
  • 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的三种主要模式
    依恋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一、安全型依恋 顾名思义,这是一类在与人相处时很有安全感的类型。 这类人在婴儿时期受到很好的照料,时时有人陪伴身边,不论是饿了渴了都会被及时满足,因此这类人内在没有匮乏感,长大后内心自洽,能够跟人融洽相处。 二、回避型依恋 回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婴孩需要饮食时,却没有人及时满足他,当一个婴孩感到恐惧时,却没有人陪伴左右。一部分孩子就会渐渐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他们会降低自己的期待,否认自己的正常需求。 这类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养育者的不在乎,长大后对人际关系也会表现出退缩与逃避,很难主动与人建立关系。 原因很揪心: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本应最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冷淡,你让他还会对别的关系有所期待?! 三、焦虑型依恋 这类人,通常有一个反复无常的养育者。高兴时把孩子当块宝,失落时把孩子当根草。这样的孩子,很难有稳定的情绪,这也直接导致关系的不稳定。 他们在成年后,对亲密关系感觉到极度的渴望,通常有着强烈的控制欲,会表现得喜怒无常。因为他的养育者就是这样嘛。
  • 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活得更通透
    2024-06-09
    1跟贴
  • 你与养育者的情感模式,对你的亲密关系影响深远
    依恋理论最初只是针对婴幼儿与养育者——以母亲为主的情感关系的研究。 后来研究者发现,一个人最初与养育者的情感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长大以至成年后人生的人际关系模式。 毕竟,人是主要由惯性主导的生物。这很好理解。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你跟爹妈的关系融洽、亲近,你在与他人的相处也通常比较轻松愉快。 但如果你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存在问题,或比较紧张,或冷漠疏离、有对抗感,基本上你在社会上的处境会是比较困难的。 但一切都不绝对,看到这里你若是存在类似负面的情况,不要灰心,也不要抱怨。 作者自己也是从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中出来的,经过多年痛苦的挣扎和艰难探索,正在自愈。我发现,只要愿意,人是可以调整甚至改造很多惯性的东西的。前提是认知的提升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天天杂谈
  • 知识、认知、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024-06-08
    1跟贴
  • 关于依恋模式
    为何我们的社会中,有那么多人无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不要说亲密关系? 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人无法实现情感上的自洽,一直活在自我冲突与内耗之中? 这一切,不得不归因到直接形成这一结果的源头——原生家庭。 在深入这个话题前,先表明下我的态度。 虽然我个人与原生家庭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倾向于找到问题的源头,这仅仅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疗愈。 但我并不认为要揪住养育者的错误不放,当然,也不代表会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只是提醒各位,一切要理性对待与处理原生家庭问题,不要以此摆烂或回过头去清算什么,没必要。 还是那句话,若你了解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不该与没有价值的人事纠缠。永远保持前进的姿态。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过一个依恋理论。 刚开始他本是研究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因不同的养育模式而产生的情感关系。 后来他发现,婴孩与母亲间的情感模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今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天天杂谈
  • 如何定义高配生活?
    2024-06-08
    1跟贴
  • 一个人为什么会对亲密关系感到不适?
    我们会发现,在社会中,有些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放松自在,如鱼得水,表现得非常适应。 他们往往可以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连接,而且在这种关系中感到享受。 但另一种人就截然不同了。 有些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犹如惊弓之鸟,随时绷着自己的表情与神经,他们很难相信别人,准备随时从关系中抽离。 这类人不善于与别人建立深入而友好的关系。甚至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 有人可能要说,前面一种不就是外向性格的表现,而后一种是内向的表现呗。 其实不然。 外向和内向,更多关系到人的能量模式,并不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 有不少内向性格的人,都能够与人建立深入而持久的关系。 一个人是否善于建立和处理亲密关系,与其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有时不清楚读者朋友们是否喜欢相关话题,所以先来个投石问路。喜欢的给点反应咯,后面会继续此话题!关注不迷路。)
    天天杂谈
  • 今天是一年一度高考季的开端。
    没出门,但街头一定多了不少穿旗袍的妈妈吧。 据说有个学校的男老师也这样做了。 当然,他多半应该还是为了鼓励学生,出发点是好的。 某地居然把公交都“穿”上了旗袍。 还有妈妈专门订制了三套不同颜色旗袍,为的是配合不同的时间点穿着。 凡事过犹不及。 各位想想,过度的仪式感,究竟是为孩子着想,还是家长借此满足自己的表演欲?商家达到商业目的? 这真的是好事么? 其实作者有一个发现:那些越是爱搞仪式的家庭,孩子往往活得越紧绷。 社会也一样。普遍重视仪式感的东亚社会,人们压力感普遍比另一些地区要大。 为什么呢? 仪式感本身就是一种对事件的强调,潜台词是:这件事非常重要! 当重要的事情太多,人就会时时处于应激状态,有常识的人们都该知道其坏处是什么。 难道学生自己不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么? 当外界适当的重视这件事,会让这个群体感受到关怀,但过度的话,是不是就变味了? 一个高考,满世界都在强调。 到处拉着横幅,老师陪考,家长又是定宾馆,又是定制餐食,又是穿旗袍,又是专人候场的,重要性会不会强调过头了? 所以现在人心理素质差,本以为高考结束,人生最大的考验就算过去了。 哪知成年后,生活天天都像是考试,高考原来是小儿科! 这样会让人内心产生很大的失落。 弄这些表象的东西,不过是家长和一些商业机构在表达自己的需要,还给对方心里徒然增加许多莫名的压力和负担。 真爱孩子,就该深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家长与其搞形式主义,不如多花心思培养其松弛感、平常心。这才是一生受用无穷的东西。 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这次考试。 #2024高考#
    天天杂谈
  • 低配人生:为何摆脱不了?
    2024-06-07
    3跟贴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