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国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
不论是整本《传习录》,还是整个阳明思想,都基本可以用这三字概括。
阳明先生说: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先生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人的心之本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此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这个心之本体显现出来。
这个致良知,是从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融合了阳明先生对禅宗以及其他思想的吸引和借鉴。
不同的是,朱熹认为,致知的途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研究和了解;
而王阳明则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把自己心上的障碍去除,恢复人心之本体,自然就能通达事理。
致,有达到的意思,这里作动词,即通过“事上炼”来达到通达天理的目的。
说到这里,就会自然联想到另一个人们常听到的词:开悟。
开悟是国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对宇宙人生本质的认识和觉醒状态。
大多数人可能对致良知的说法并不熟悉,对开悟却比较了解,这也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
似乎二者听上去感觉很相似。
致良知和开悟,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一、从涵意来看
所谓良知,《孟子.尽心上》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是心之本体,致良知即是通达天理。
而开悟,虽各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是指一种一通百通的状态,它通达的,也是同样的天理。
这个天理,其实就是宇宙运行的底层逻辑——道。
二、从目的来看
不论良知,还是宇宙人生的本质、真相,实际都不过是“道”的另一种说法。因此,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证“道”,以得到通达的智慧,来指导人生。
三、从方法来看
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讲究心上磨,事上炼,知与行要统一;
而开悟,则更多用参禅打坐、诵经读典的方式。引用梦参老和尚的话:
【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可见,开悟更多的是偏向“知”,却并没有强调“行”。
就这点来说,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对于人们的自我提升来说,显得更完善、更实用。
四、从宗旨来看
虽然二者追求的境界相似,但良知有明显的道德意味,显然更重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与应用,而开悟则是对纯粹“道”的参悟。开悟后,才是“行”的起点。
可见,致良知和开悟,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您有什么不同观点?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