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良崮战役,至今还有不少不清不楚的地方——当然这“不清不楚”主要由国军那方造成的。毕竟对蒋介石的打击太大了,那可是堂堂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这事放谁头上,都会懵。
第一个不清不楚的地方是:孟良崮战役爆发后,到底谁才是张灵甫的直接上司?许多人都说是汤恩伯,还有人说是李天霞。但实则都错了,因为当时张灵甫的直接上司是黄百韬。
据时任整编74师51旅151团团副的王克己的《张灵甫孟良崮被歼见闻》记载,如下:
向坦埠进攻时,上面才通知黄百韬负责指挥张师长……黄说:“他是美械装备,我是日械装备,怎能指挥人家,张灵甫比我英明,部队战斗力比我的强,怎能听我的,他的准备情况我也不了解,我不能负责指挥。”
汤恩伯说:“我说话他也不听呀,他一切都准备好了,按他的计划做吧!”并说:“你替我指挥吧,一切责任由我负。”
从汤恩伯和黄百韬的对话中可知,张灵甫必是嚣张得没边,还谁也不敢得罪他。所以汤恩伯这才如丢烫手山芋一样,扔给了黄百韬。至于黄百韬自然也不愿意接,奈何推不出去了。
这非常能说明问题了,即,孟良崮战役时国军那边严重内耗,而张灵甫就是这种内耗的根源。那么为啥张灵甫如此豪横?只因有蒋介石撑腰——得,绕来绕去,又绕到蒋介石头上了。
第二个不清不楚的地方是:为何张灵甫全军覆没后,似乎只有李天霞被真正追责,当了背锅侠?而顾祝同、汤恩伯、黄百韬等人,都被蒋介石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有人说,这是蒋介石为了平衡内部,还有人说这是因顾祝同、汤恩伯等人甩得一手好锅,再加上地位摆在那,蒋介石也不好一棍子打死……但通过解密的相关史料,真正的原因是一封“密报”引发的。
那么谁的密报?正是张灵甫死前,发给蒋介石的一封,所谓“绝命密报”,部分重点如下。
职师进克蒙阴后,匪乘我立足未稳,大部集结,期殄我于主力分散之时。幸我占取山地,集结迅速,未为所乘……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
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窃以若不急谋改善,将不足以言剿匪也。职秉性直憨,故敢以肤浅之愚,披沥上陈,伏乞俯赐训示。
这封密报,是张灵甫在1947年5月6日发出的,十天后他就命丧孟良崮了。所以这就导致了在张灵甫死后,蒋介石手持此密报,开始对手下追责。而身为张灵甫的直接上司黄百韬,一下子就感到了空前压力。
比如,黄百韬临行前对其手下整25师148旅副旅长的武之棻说:“我要去南京开会了……”随后就显得很落寞:“一两天就走,何时回来,就不敢定了……也许不回来了。”
这一下可让武之棻意识到问题严重,连忙安稳,而黄百韬则无力吐槽,比如表示对汤恩伯的鄙视:就是他非逼着我去指挥张灵甫,可之前张灵甫就不听李天霞的,能听我的吗?
现在汤恩伯胡扯自己有病,躲在上海不敢去见老头子,我也想不去,可问题是能行吗?老头子非扒我皮。没办法,我去了后铁定是要背锅的。
从黄百韬这吐槽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来,李天霞的确当过张灵甫的直接上司,奈何两人谁也不服谁,搞得汤恩伯实在头大,也无法调解,最终只能和稀泥给了黄百韬。
这也就印证了王克己在《张灵甫孟良崮被歼见闻》中的记载,张灵甫向“坦埠进攻时(1947年5月11日左右)”,才得知自己的上司变成了黄百韬,而之前则是归李天霞指挥。
同时再看张灵甫发给蒋介石的那封绝命密报的时间,是在1947年5月6日发出,正是李天霞当张灵甫上司之时。
因此张灵甫电报中所称的什么,“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显然里面那些好话、好词,什么勇者,牺牲者都是指他张灵甫自己,而胆怯者,机巧者,必是指李天霞无疑了。
有了这个密报,李天霞被处罚几乎就板上钉钉了。而黄百韬的南京行,显然也是冒险之旅,一个搞不好,也必会如李天霞一样扯犊子完事。那么黄百韬是如何做得?这就不得不提,黄百韬的所谓“检讨”了。
黄百韬到了南京后,立马就去见自己的老大顾祝同。毕竟顾祝同就是黄百韬的“大腿”,也就是说两人必须要通气。就这样等到开会时,黄百韬其实已经掌握了,蒋介石确定的“风向”,做到了有的放矢。
于是开会当天,蒋介石就把张灵甫的那封绝命密报,分发给了参加会议的手下,然后就手持着密报,一通慷慨陈词。
张灵甫是好样的,是我们国军的榜样,是你们这些不争气的人,导致了张灵甫兵败身死,整编74师全军覆没,今儿你们必须给我检讨,提出改进措施来。
面对蒋介石气势汹汹的追责,黄百韬必须要表态,谁让他倒霉催的当了张灵甫的直接上司。于是黄百韬说道:检讨74D失利原因,应研究攻击坦埠是何目的,及该师被围何以各军不能放弃守备地区,全力来援。
黄百韬这表态可谓大有学问,因为潜台词就是:张灵甫之所以全军覆没,是因他进攻坦埠。而我黄百韬呢,是他进攻坦埠开始之后,才当上了张灵甫的直接上司。
可他为啥非要进攻坦埠?是啥目的,我哪里知道,所以我都冤死了……
随后黄百韬又提出了多条改进措施,比如:一、剿匪应以四至五个师编成一个兵团,即攻击部队。另编守备部队,专守战略要点。二、匪机动性大,统帅部应赋予兵团独断之权,否则辗转请示,贻误戎机……
所谓:主打一个认真反思,专打一个忍辱负重。再加上顾祝同的保护,所以黄百韬这才避免了被锤死,而李天霞则承受了所有。
但无论怎样吧,张灵甫死前密报,显然是在怒斥国军弊病,并非只针对李天霞一人。哪料非但没让蒋介石警醒,并进行整顿,反而还成为了“追责工具”,在一棍子打死李天霞后,国军该啥样还啥样。
结果,这就又导致了淮海战役时,黄百韬的悲剧发生,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