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黄河文化大会》上,一位乡村版“95后女顶流”火出了圈,她叫张桂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村里的“小芳”,不是抚琴唱歌的“桥边姑娘”,而是全村的主心骨——芳姐。

出生于97年的张桂芳,毕业回村,当上了家乡的村支书。

这几年,她带着家乡多次出圈,让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你听过拥有绝美彩绘的“彩虹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彩绘火出圈的这个村子,就是芳姐为全村人“打下的江山”。

村子红了,芳姐自己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了。

01.

天降大任于“小芳”

“你一票,我一票,小芳就上任。”

河南省鹤壁市三家村的换届选举中,一共1052张选票,890票都投给了张桂芳。

被朋友用“钱多事少”忽悠报名的张桂芳完全没想到,自己的路人缘竟然这么好。

但不论内心多复杂,她成为三家村的村支书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回村时,张桂芳觉得自己与村子格格不入,因为隔着十几条“代沟”。

三家村是河南典型的“留守村”之一,400多常住人口中,六旬老人占了八成。

村里的设施也是一样,老套、破旧,写满岁月的痕迹。财务状况就更糟了,2020年时负债百万。

因此,张桂芳上任的那天就意识到,村支书绝不是个“闲职”。村民们把她推上这个位置,是希望她能给落后的村子注入新鲜的力量。

那么,张桂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旧迎新”。

张桂芳大学的专业是农学,对于村庄治理可以说一窍不通,毫无头绪的她曾无数次深夜emo。但既然揽了这个瓷器活儿,她只能硬着头皮干。

就这样,张桂芳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村官生涯。

先从环境入手——修路、清河道、铺水管,建起村里第一个篮球场、图书馆、公共厕所,还有电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硬件妥了,接下来就是细节。

某天,张桂芳看到有位好友正在给一个网红村画墙绘,她立刻就心动了。三家村的墙壁光秃秃的,若有了这些“壁画”,不就能焕然一新了?

不过彩绘收费可不低,村里账上没钱,怎么办?

张桂芳只能厚着脸皮给朋友画饼。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对方终于答应先动工,等有了收益再付钱。

结果如有神助,彩绘墙壁落成后,三家村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媒、电视竞相报道,引来无数游客打卡,闲置的土地都租出去了。

张桂芳因此拿到了整治环境奖金,给朋友一键清账。

可没想到,“彩虹村”好评如潮的时候,张桂芳却接到了村民的“差评”。

“跟驴粪蛋似的,外光里邋遢。”在不少村民看来,张桂芳做的这些,都是“面子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力被误解,张桂芳一开始觉得委屈,细想一番,却理解了村民。

毕竟,村子知名度有了,可大家的收入却没有明显提高。

反思过后,张桂芳开始拉赞助、引进种植技术、直播卖农产品,还隔三岔五去大城市学习先进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大暴雨的时候,她更是挺身而出,冒雨清理淤泥,和村民们紧紧站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之后,村里人终于认可了“小芳”。他们觉得,这个小姑娘不光能整活儿,还能吃苦,确实难得。

到今天,张桂芳当村支书已经三年有余。

这些年她黑了、瘦了,从白白净净的女大学生变成了土了吧唧的“村妞”。但村子却在她的治理下,变得更加美好、整洁,处处洋溢着希望。

为此,她甘之如饴。

02.

去过远方,更爱家乡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

网友夸赞张桂芳的这句话,出自黄文秀之口。

2022年的国产剧《大山的女儿》,看哭无数人,在豆瓣拿下9.3的高分。它讲述的,就是黄文秀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广西百色市的黄文秀,家境贫寒,但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好好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窗苦读十二年后,黄文秀凭成绩走出大山,考到山西长治学院,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四年后,她向着更远的目标出发,考研上岸北京师范大学。

当时家里人都为黄文秀感到骄傲,因为她终于走出了大山,也摆脱了山里女孩们早早嫁人生子的“命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硕士毕业后,黄文秀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她放弃了在北京的大好前程,割舍掉一段充满希望的感情,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养她的家乡。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回去了。但总有人是要回去的,我就是那个要回去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黄文秀来说,走出大山不是为了远走高飞,而是为了带着知识,更好地回来。

百坭村,是家乡最贫困、最闭塞的一个村庄。黄文秀打定主意,要把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

走上脱贫一线的她,面对的第一道难关,是百坭村民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年轻的女娃娃,哪有一点书记的样子?谁也不信她能带大家脱贫致富。

但黄文秀却没露出一丁点气馁的神色。方言听不懂,她就慢慢学;村民摆脸色,她就挨家挨户上门拜访,用行动叩开了村民的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的几个月,黄文秀全都在“义务劳动”。她接手的工作包括且不限于给村民打扫院子,上山帮忙收沙糖桔,下地和大家一块种油茶……

黄文秀一边做农活,一边找到了村子脱贫的关键。

百坭村的特产是沙糖桔,但因为山虫灾害,年年产量都很低,质量更是堪忧。

黄文秀为此去外地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科学种植沙糖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量上来了,下一步就是找到销路。

在黄文秀的努力下,一条22公里的公路蜿蜒进山,连通了百坭村与外界。数字时代,电商更是现成的助力,百坭村的沙糖桔就这样一箱一箱地销往全国,村里的收入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大框架搭建好之后,黄文秀还得关注村里特殊的贫困人口。她有一本手绘地图,细致地标记了村子里所有贫困户的名字和住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村里踏实待了几年,黄文秀彻底融入了村子,得到了村民们真心地拥护和赞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山洪,连夜驱车往村里赶的黄文秀,被滚落的山石和泥水,永远地埋在了回村的路上。

那年,她才3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的前二十年,黄文秀飞出大山,见到了外面的世界,那里高楼林立、五光十色。可当时,家乡的父母和乡亲们还住在茅草屋里,电都没通完,更不用说网络了。

这就是黄文秀决定回去的原因,她要带着家乡一起,朝精彩的大世界看齐。

有这种想法的,又何止黄文秀一个?

03.

出走的他们,决定回家

去年的大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现实中的云南大理再次火出圈,和剧情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主谢之遥是村里走出的高材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做投资,没几年就做到年薪百万,妥妥的年少有为。

但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他却选择回到家乡搞旅游业,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砸进去,也要传承家乡的“非遗文化”,更要让村民手拉手走上致富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部电视剧《父辈的荣耀》中,长于东北林场的陈兴杰,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从苦寒的东北考到深圳,陈兴杰当时是做好了一辈子不回去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得知乡亲们走到穷途末路的他,最终还是放弃了留校任教的铁饭碗,决定回乡创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父老乡亲。

他的决定,改变了林场祖祖辈辈无数人的生活。

这两部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很大,口碑、收视双爆,这是因为剧情投射了现实,让观众也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从前的年轻人志在远方,挂在嘴边的是“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但如今,他们却不约而同地走起了“回头路”。

90后女生江雅雨,就是其中一员。

初二就到美国读书的她,在每一个熬夜赶论文的晚上,啃着汉堡看中国美食纪录片,对童年的青衣江怀念不已。

于是一毕业,她就决定回国。最开始,江雅雨做的是跨境旅游。没过多久,她就决定遵循内心,把镜头对准了普普通通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江雅雨镜头里的农村,没有刻意美化的松弛感,也没有过分卖惨的苦难史,她只是平平淡淡地记录着,就足够动人。

三年时间,她去了100多个农村,也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农人”。

现在的江雅雨无比确定,她正在做的,是一辈子要做的事。

比江雅雨更早找到这条路的,还有90后清华博士宋云天。

2019年毕业后,宋云天放弃了在清华任教的机会,回到家乡做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人都怀疑他投身基层是为了“镀金”的时候,宋云天在纪录片《大学》中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愿为萤火,发一点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是无数年轻人们共同的心声。

他们曾经是寒窗苦读的小镇做题家,如今放下书本走进田地,风里来雨里去,干遍了脏活累活,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可是抖落满身灰尘与疲惫之后,他们的表情却熠熠生辉,眼中有光,心怀理想和希望。

越来越快、越来越卷的当下,太多人都在质疑读书的意义,鼓吹“虚无主义”和“利益至上”的声音更是吵嚷无比。

但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却与那个高三学生代表的发言不谋而合: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当下的年轻人们,写给未来的答案。

这也是所有中华儿女该有的热血与担当,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