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片土豆、一块玉米、两片豆腐、两片青菜、几个丸子,一共35块钱,贵吗?”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在家附近的麻辣烫店挑了几样菜,最后结账的时候傻眼了:就这点儿菜居然要三十多?

一时间,“麻辣烫好像有一套独立的计费系统”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据部分数据显示,2023年麻辣烫曾7次登上热搜榜,而每次的话题都离不开一个字“贵”

曾经十几块钱就能吃饱的地摊麻辣烫,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麻辣烫“刺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名博主@毕导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他在麻辣烫店挑选了几样菜品,结账共计33.97元,随后他打包回家,核算一下这一碗麻辣烫的成本价。

在菜市场,玉米是3.5元一根,按照长度计算的话,拿的这两块玉米大概是1.7元;娃娃菜是2.5元一颗,拿了4片菜叶子,合下来差不多是0.4元。

接下来,博主把每一种菜称重,按市场价换算之后,发现每个菜品差不多都是几毛钱,最贵的丸子也不超过1.5元,总共算下来菜的成本价在8元左右。

这样算下来,菜品的成本价只占20%左右,即使加上麻辣烫店的人工水电房租等费用,这一碗麻辣烫的利润也超乎你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各地网友也开始了花式吐槽:

“坐标江西四线城市,92元”

“我的,81块钱”

“40块钱都吃不饱,救救我”

甚至有网友说去吃麻辣烫,只敢拿青菜之类的菜品,像丸子这种压秤的根本就不敢拿,就这结账的时候还是三四十元,关键是花了这么多钱还根本吃不饱。

麻辣烫意想不到的贵,已经完全打破了过去“经济实惠且美味”的印象。

网友李女士说自己曾去一个麻辣烫店吃饭,当时她想着顶多花30多块钱,谁知道,称重的时候一下子干到了50块,这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日常支出水平。

李女士想要重新放回去,又觉得不好意思,不买也不合适,只能咬牙付了账,然后在心里默念着以后再也不来这家店吃了。

辛辛苦苦地上班一个月,还实现不了麻辣烫自由,这是现在多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前段时间,长沙一个女孩去吃麻辣烫,结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吃了一碗106元的天价麻辣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是一碗再普通不过的麻辣烫,怎么就这么贵呢?于是,女孩和老板争执起来,要求现场对账,网友纷纷调侃果真是天价麻辣烫。

不仅仅是线下店里贵,外卖平台上的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

打开外卖平台,显示金针菇4.28元/50克,鹌鹑蛋4.99元/50克,鲜豆腐3.98元/50克火锅粉4.58元/50克,即便抛开平台要抽的价钱,基本上每一个菜品都远远超出了日常的菜价。

不禁要问:现在的麻辣烫为什么这么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源于街边小吃的麻辣烫曾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便宜大碗又好吃。

一开始的时候,麻辣烫是论碗收费,3元一碗或者5元一碗,后来随着房租、人力等各项费用都在提高,为了增加盈利,杨国福麻辣烫首先实行了称重计费的方式。

到现在为止,大部分麻辣烫店都采用这种收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北京为例,许小树每斤39.9元,是最贵的一家麻辣烫;

福客麻辣烫次之,为38.9元/斤,然后是张亮和杨国福麻辣烫,标价是29.8元/斤,小谷姐姐和刘文祥略低,为26.8元/斤;最便宜的是号称可以喝汤的觅姐麻辣烫,价格是19.8元/斤

而这中间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心机”。

论斤计费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心理错觉,对价格产生模糊,无形当中降低了对价格的敏感度,顾客不知不觉就会拿的菜品多,从而提高了客单价。

在“手机一刷外卖就能到家”的时代,50克到底有多重,一斤到底能买多少菜,年轻人根本没有一点儿概念。

更重要的是,这种收费方式直接导致了人均消费的提升。

据市界调查北京地区的大众点评网发现,大部分的麻辣烫人均消费在25元到37元之间。

而一些新型的麻辣烫品牌价格会更高,像北京的许小树麻辣烫,价格在40元-46元之间,而有着“麻辣烫界爱马仕”称号的福客人均消费则达到了5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之外,“麻辣烫店称不准”也是问题之一。

去年3月份,上海一名打假博主发布了一个张亮麻辣烫缺斤短两的视频,引发了热议。

据介绍,该博主携带电子秤在第一家店称了菜品后,发现少减了36克,即没有去掉麻辣烫容器的重量,而在另一家店称重时,总重量凭空增加了82克。

当他提出质疑后,店员再次称重,两家店都称到了正确的重量,由此看出,服务员是故意给顾客掺假增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事后张亮麻辣烫做出道歉声明,但对此,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就在前不久,北京一位女生去张亮麻辣烫吃饭也发现了缺斤少两的问题。

该女生选好菜品后称重显示1.06斤,后来女生表示想打包带回家,再次称重显示0.97斤,接着女生用自带秤称重,重量为0.81斤。

不少网友对此事评论:“缺斤少两的不止这一家。”

很多人表示,可以接受明码标价,但不接受缺斤短两,尤其现在麻辣烫的消费主体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在称重上是否足量并不会斤斤计较,然而不计较并不意味着愿意当冤大头。

其实这样做无异于自断财路,把消费者推向了竞争对手,况且现在麻辣烫行业规模不断地壮大,竞争也日益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消费者以前享受的是味蕾的满足,那么现在他们更重视品质和体验,麻辣烫也开始从街边小吃向“高大上”商场进军,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4月7日,全国一共有麻辣烫门店数为13.7万家,每十万人门店数为9.72家,近一年来,新开的门店有4.1万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麻辣烫市场的激烈竞争,新出的麻辣烫品牌很难打破赛道格局,因此只能不断地寻找新的创新,走差异化的路线,而年轻潮流和高级感一直是新晋麻辣烫渴望披上的光环。

近几年,新式麻辣烫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比如小蛮椒、福客、辣小喜、许小树、亲爱的等。

毫无例外,它们每一家都是高档时尚的装修风格和更舒适的用餐体验。

像许小树麻辣烫直接从街边冲进商场,采用单锅煮的模式,让消费者感觉干净卫生,高级感十足,一下子提升了愉悦感;

2020年底,福客开了一家旗舰店“福客麻辣烫学院”,装修风格高端大气,俨然不像一家麻辣烫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餐饮体验方面更是卷出了天花板:餐具是专门定制的;福客还采用了进口肉类食材,而且光免费小料就有13款。

在如此内卷的情况下,传统麻辣烫品牌也纷纷对食材、门店环境以及品牌调性等多个方面开始升级。

2022年,杨国福麻辣烫在上海新开了一家泰式麻辣烫店—吗拉吗拉,主要是聚焦18岁到35岁的青年,人均消费在35-50元之间。

甚至还有不少店铺强调店里的食材都是从当地空运而来,店面装修也充满地方特色元素。

这样一来,食材、服务都升级了,价格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

但麻辣烫“低价实惠”已经刻进了它的DNA里,消费者会为超出认知的价钱买单吗?

并且目前麻辣烫行业的市场较为分散,准入门槛低,这就导致了其经营理念不科学、经营模式单一等弊端。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明确表示:

“国内麻辣烫行业已经有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来看,整个麻辣烫还是处于缺乏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以及规模化的运营阶段。”

从当下国内的麻辣烫市场来看,虽然有张亮和杨国福这两大巨头存在,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行业垄断格局,麻辣烫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蛮椒的联合创始人石磊磊曾说,麻辣烫品类的市场规模大,属于高频刚需的产品,而且是国民美食,受地域影响很有限,更容易做成全国性品牌。

麻辣烫有着很好的消费群体基础,尤其容易得到年轻人的喜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消费者对麻辣烫的食材和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导致麻辣烫开始品牌升级,走向品牌化,用新的方式“重做”麻辣烫。

但“重做”就一定意味着走高端、价格上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蛮椒创始人石磊磊说:

“品类升级与价格亲民其实并不矛盾,建立起自己的仓配体系,再去加强门店的统一和门店端产品和服务的把控,这样的话就会让麻辣烫的品牌化做得越来越扎实。”

如此看来,品牌化并不一定是走高端路线,品质也不一定是昂贵的食材,让顾客享受到安全卫生的食材,愉悦的体验感更重要。

投资人黎媛菲曾研究过上百家的餐饮企业,她认为对用户和产品要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展现出匠人精神,做出让用户赞不绝口的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这个前提,用户和产品才是重中之重。

在新品牌不断涌现,老品牌迭代升级的局面下,麻辣烫界要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心怀敬畏,通过供应链的赋能,稳住价格优势,把价值感做上去,把品质感保持住,找到客单价和消费能力的平衡点,才是麻辣烫升级的真实出路。

做餐饮要有敬畏之心,既要对消费者的胃负责,也要对消费者的钱包负责。

在消费者心里,麻辣烫就是一道根正苗红的街边小吃,如果有一天涨价到普通百姓都吃不起了,那它还能叫麻辣烫吗?

对于麻辣烫品牌来说,与其想着怎么样让自己越来越高级,不如踏踏实实地回归食物的本质。

毕竟抓住消费者的胃,也就牢牢拿捏了消费者的心。

你经常吃麻辣烫吗?每次消费多少元?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市界:《月薪2万,吃不起一顿麻辣烫》

刺猬公社:《60元一碗的麻辣烫,我吃还是不吃?》

毕导:《麻辣烫已经这么贵了吗?一碗34块的麻辣烫,我算了下成本价...》

济南时报:《“贵”上热搜,又一“刺客”出现,很多人吃过》

新京报:《一碗麻辣烫40多元,我还没吃饱》

三联生活周刊:《40块都吃不饱的麻辣烫“刺客”,为啥还有人买单?》

作者:午戌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