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时有网友在留言中提到他在1948年曾短暂就读“昌职小学”。这是一个在时间上颇显遥远的学校名称,如今提起,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不过也有网友马上留言,快速给出“昌邑一小”是“昌职小学”后继的答案,显然“昌职小学”的历史印记并未完全褪去。对于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地方史料中仅《昌邑区志》中有一些记述,然而其中有些表述却不乏疑点。

在《昌邑区志》中,关于昌邑一小的源头,其编者追溯的是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吉林府劝学所设立的钱家屯小学堂(民国版《永吉县志》注吉林县劝学所,查:劝学所为清光绪年间设立,民国初年废止,吉林县为民国之后行政单位,因而该史料记载应有误),这所新式学堂的校址位于东大营一带。进入民国后,1930年这所小学堂改为吉林市政筹备处管理的市立第十小学。1942年迁到吉林火车站铁道东侧,改名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进而演化为后来的昌邑区第一小学。不过吉林城历史,仅由第十小学演变为巴虎屯小学这一段,就远非《昌邑区志》记载的那么简单。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1930年市政筹备处接手管理市立小学时,在吉林火车站铁道东侧就有一所比市立十小规模大一倍的市立九小。关于市立九小,在《永吉县志》中只笼统记载位于“吉长站东巴虎屯”,始建于1926年3月。比照1932年的刊行的吉林城区地图所绘制的居民聚落情况,以及《省城吉林教育史迹》中所附的1930年“省城吉林学校分布图”,大致研判市立九小应位于今华业国际城一带,即解放后的铁道东铁路住宅区内。

铁道东是1937年由日伪当局出面规划建设的一个铁路职工住宅,建筑式样整齐划一,由巴虎屯向南一直到向阳屯,呈规整的棋盘状分布。在1942年之前的日伪文献及多份吉林市地图中,这一区域均未被标注有学校。这不禁让人怀疑:或许1937年修建铁道东时,原有学校即被撤并。另外,在1937年,日伪当局开始推行所谓新学制——将初小改为国民学校,将高小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就此《昌邑区志》记载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出现在1942年,也无疑是一个大纰漏——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即便有,也一定出现在1942年之前。

1936年,伪吉林市政筹备处改为伪吉林市公署,辖昌邑、朝阳、通天、德胜、船营五区,巴虎屯一带并不属于市区,而是属于永吉县管理。于是查找永吉县的历史文献,在一份伪吉林省永吉县教育会编印的《访日教育视察团报告》中发现1939年时,参访名单中已经有“永吉县公立车站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校长李文欣”的记载。这进一步佐证了《昌邑区志》对于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成立日期的记载错误。

到了1942年,伪吉林市公署辖区扩大,从永吉县划入了外五区。根据日文版《水都吉林市势概要》记载,车站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已出现在市立小学统计表中。故而我个人的观点是:修建铁道东时,市立九小未被撤并,一直就在铁道东,只是因为学校属于伪永吉县的县立学校,因此在1942年之前的伪满地图中,没有出现这所学校的标注。1942年,历史更为悠久的钱家屯小学(即原来的市立十小,1937年之后的名称不详)被并入车站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

那么这所学校的位置在哪里呢?综合多份材料,当年惠德街(今嫩江街)东侧为山东街的简易房,不具备办学条件要求;惠德街南端新地号一带为工厂区,且远离了巴虎屯和车站;只有路西侧的铁路职工住宅,道路齐整,且属于巴虎屯和车站范围,而这一区域中唯一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是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大庙”(供奉关帝和娘娘)。鉴于民国时期有将寺庙用作校舍的习惯,因此尽管未见明确记载,但我个人觉得民国时期的市立九小和后来的车站巴虎屯学校的校址,应在这座寺庙的庙址。这也与1930年“省城吉林学校分布图”中市立九小被标注在一条斜向道路的路边相吻合。

据《昌邑区志》记载,1948年,巴虎屯国民优级学校改为昌邑区职工子弟小学。1950年改为昌邑区中心小学,1952年改为昌邑区第一完全小学,1954年迁到辽宁路改为现名。然而这些记载,却与《省城吉林教育史迹》中所附的1948年5月“省城吉林学校分布图”相矛盾,也与解放初期的其他历史事件存在差池。

完小的称呼出现在吉林市解放初期,五十年代中期被废止,抛开昌邑区中心小学的称呼,仅序号为第一的区属完小称谓,至少不应出现在昌邑二完小(1949年成立)之后。另外,1951年至1955年4月19日,昌邑区被改为吉林市第一区,因而1952年改名时,“昌邑区第一完全小学”也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名称——这一点在《昌邑区志》“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词条中也可证明:1953年,该校改称吉林市第一区中心小学。

此外,结合手中的史料以及网友“玉岩”的回忆,在1948年时,昌一完小和昌职小学应是并存的两所学校。我猜测可能的情况是:1948年,巴虎屯学校改为昌邑区第一完全小学,当时在面粉厂东侧,还成立了一所规模不大的“昌邑区职工子弟小学”,这所学校并非市属,因此没有在《省城吉林教育史迹》所附地图中出现。同时,由于这所“昌职小学”位于面粉厂一侧,因面粉厂旧称裕昌源火磨,这所小学又被周边百姓俗称为“火磨小学”。1954年,昌邑区第一完全小学迁到辽宁路,与“昌职小学”合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昌邑一小。

从1954年开始,昌邑一小的历史变迁开始稳定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校舍被改建为三层楼房,当时校园占地面积116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15平方米,是昌邑区区属小学中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1999年昌邑七小并入昌邑一小,2001年城区小学更名,昌邑区第一小学更名为辽宁路小学。2006年,因修建筑石居易小区,辽宁路小学校舍被拆除,学校被并入其他学校。

回想上世纪末,我曾不止一次地路过这所学校,却始终没有机缘踏入其校园。好几位朋友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很遗憾,世事多变,多年没有联系,贸然询问学校往事,也难免有些唐突。于是对于昌邑一小,本文只考辨了学校沿革变迁,未记述相关轶事。至于所写内容,也是在翻阅史料时,发现前人写史时出现一些纰漏,好奇心使然,就不顾冒犯之嫌,斗胆穷根溯源。毕竟瑕不掩瑜,我始终认为《昌邑区志》的第一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吉林市大规模修志过程中,一本最为优秀的几本史料之一。

很遗憾,由于未能查阅更为详实的档案资料,尽管对自己推测的正确性怀有一定信心,可毕竟是缺少文献证明,许多推测也只能停留在推测的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鸣谢李科良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