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F. Harlow)做了一个比较残忍的实验,他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与母亲分离,然后制作了两个玩偶,一个是毛茸茸的玩偶,一个是用铁丝制造的玩偶,第一个玩偶除了毛茸茸什么作用也没有,第二个玩偶则能提供奶(内置一个装满牛奶的奶瓶),结果发现即便铁丝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奶,恒河猴也更愿意跟只有毛茸茸身体的玩偶待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将目光拉回到人类本身,大多数人似乎对毛茸茸的动物都没有什么抵抗力,比如各种猫、狗、大熊猫等等,甚至做成玩偶,也具备这一效果,尤其是猫科动物,而通过恒河猴的实验,我们发现不止是人类,猴子也对毛茸茸的东西没有什么抵抗力,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绒绒到底戳中了人类什么“要害”?

确实,人类对大多数毛茸茸的动物都没啥抵抗力,尤其是猫科动物,无论是小巧的黑足猫、沙漠猫,还是体型庞大的狮子、老虎,它们只要对人没有敌意,看起来就是可爱的,尤其是这些动物小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些毛茸茸的动物到底戳中了人类什么“要害”,能让人类对它们产生好感呢?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

第一:同源性。人类会觉得许多毛茸茸的动物很可爱可能与同源性有关,所谓的同源性就是人类曾经也是如此。早在南方古猿时期,人类还是全身披着长毛的动物,科学家们根据人身上头虱和体虱的分化时间推断出,人类彻底退化大部分毛发的时间在距今约17万年前,也就是说从南方古猿算起,人类身披毛发的时间至少有300万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如今人类早已经褪去了身体上大部分的毛发,但是对毛发的这种好感也一直延续着,这会使得人看到许多毛茸茸的动物会有亲切感,从而觉得它们比较的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行为相关。上面我们说过,人类彻底的褪去大部分毛发仅仅有十万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人类与如今的灵长类动物一样,既然身上有毛发,就会有寄生虫,在正常的位置,动物是可以自己清理的,但是如果寄生虫在后背,就很难准确的找到它们,所以,灵长类动物都有同伴互相帮对方捉身上寄生虫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有毛发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毛茸茸的动物时会有想“撸”一下的冲动,这其实就是本能驱使的,比如在撸猫时,我们会将手深入其毛发之下抓挠,这个行为也满足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驯化动物带来的好感。在人类驯化动物之前,大多数动物在人眼中,要么是威胁,要么是食物,是很难跟可爱联系到一起的。但是,当人类不断的驯化各种动物,对动物园有的看法也在逐渐的改变,比如凶猛的野猪被驯化后,会变成温顺的家猪。

在与这些驯化的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依赖于这些动物,从而对动物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有了感情,看动物就顺眼多了,尤其是毛茸茸的、体型不太大的动物,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小猪、小羊等等,而这种好感也被逐渐的带到了一些野生动物身上,比如大熊猫、羊驼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根据科学家的们研究发现,人类总是会对那些毛茸茸、圆头、大眼、小鼻的动物没有抵抗力,而婴儿就恰恰符合所有的这些条件,这导致了人类本能的会去照顾婴儿,这是一种有利于后代的偏好。

而在众多的毛茸茸动物中,大熊猫比较符合这一点,所以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大熊猫可爱,除了大熊猫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猫科动物了,尤其是猫科动物幼年期,大多数人看到它们都想要去撸一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所有毛绒绒的动物都让人觉得可爱

在自然界中,毛茸茸的动物有很多,从狭义上说,几乎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都有着毛茸茸的外表,但是,我们看到像树懒这类动物时,就不会觉得可爱,这是因为它们虽然有毛发,也有圆头、大眼、短鼻,但是它们的毛发并不“绒绒”,由于极少打理,它们的毛发一缕一缕的,而且上面还长满了绿藻,看起来确实不太卫生,同时,树懒有着始终露在外面的尖长的利爪,这也使得它跟可爱搭不上关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广义上说,许多身上带有刺毛的动物也不可爱,比如洋辣子(褐边绿刺蛾的幼虫),它虽然看起来毛茸茸的,但是满身的毛是可以蜇人的,任谁都不会觉得它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会觉得许多毛茸茸的动物可爱其实是与多方面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梳理毛发的本能、与许多驯化动物的相处以及这些动物具备“婴儿图式”(baby schema,这是1949年,著名的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具体表现就是圆头、大眼、短鼻、小巧)有关。

当然,以人类如今的生态位,进化成人类喜欢的样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