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来了

蚕豆陆陆续续上市了

可是,你知道吗?

南京大屠杀期间

蚕豆是安全区里的难民活下去的希望之一......

为此,一首《蚕豆歌》诞生于86年前的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重缺乏食物、疾病开始流行

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几乎强占了南京周边的所有粮食,封锁米粮的供应,食物越来越紧缺。1938年1月中旬,南京的食品价格飞涨,一只明代的青花瓷瓶一元钱,可一只母鸡却要两元钱!

尽管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全力救助难民,但面对每天大批难民的涌入,安全区内储备的食品根本没法维持下去,数十万难民陷入了困境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食物如此紧缺时,由于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的恶劣,加之长期的饥饿,导致难民们身体素每况愈下,抵抗力弱,由真菌引发的脚气病也开始蔓延开来。

脚气病学名维生素 B1(硫胺素)缺乏病,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之一。医生建议用蚕豆作为预防食品,因为蚕豆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维持健康。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少需要1800大卡热量,相当于2.9公斤蚕豆。可当时难民们吃饭都成问题,该去哪里找蚕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暗中的一束光

就在难民们不知如何自救时,传来了一个令所有人振奋的消息,外籍人士在上海募集到了100吨蚕豆,即将运往南京!这使得难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负责从上海将食物运送到南京的是一位美国牧师,他叫詹姆斯·麦卡伦,他和其他留守的外籍人士一道,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并担任金陵大学医院总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牧师詹姆斯·麦卡伦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麦卡伦每天忙着为医院运粮、煤,还要用救护车接送病人回家,除此之外,麦卡伦牧师还负责为医院的难民们寻找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中写道:“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还记得,在开车送病人回家时,疲惫不堪的麦卡伦为保持清醒常常拿冷毛巾擦脸。但是,当冷毛巾也无法提神时,麦卡伦就咬舌头以保持清醒,一直咬到舌头出血……”

触景生情 写下生命之歌

“粮食运送大使”麦卡伦在运送蚕豆的过程中与难民们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南京难民合唱曲》,被难民们亲切地称为《蚕豆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难民合唱曲》(《蚕豆歌》)曲谱

1938年2月21日,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写道:“麦卡伦牧师先生为表示对我的敬意,谱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还为此写了歌词:‘we want beans for our breakfast,beans for our lunch……’”这段歌词翻译成中文是“渴望早餐有蚕豆,午餐有蚕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列于纪念馆内的《蚕豆歌》乐谱

舒缓忧伤的旋律,既有作曲者麦卡伦牧师对南京大屠杀灾难的痛心,对普通民众的悲悯,也给难民们以慰藉和鼓励,传递了生的希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还写有大量日记(实际上是写给妻子的信)和书信。其妻爱娃·安德森(Eva Anderson)当时住在江西牯岭,后去了上海,并将这些日记和书信寄给美国的亲朋好友。在麦卡伦的书信中,记录着难民们正在慢慢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为未来的日子努力着:

“首批人力车已经上街了,只有有限的人力车得以保存下来,并恢复了营运。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能够买到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数量感到吃惊。如果民众只有有限的机会和空间重头开始,我们对这些民众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表示吃惊。”

——节选自1938年2月26日麦卡伦写给爱德温和亚力克的书信

在4月10日的一封信中,麦卡伦描述南京民众通过摆摊设点,手工制作进行自救的努力,认为"最令人振奋的是看到民众力图恢复生活。他们并没有无所事事,顾影自怜",并赞扬"这些人是南京真正的英雄"。

“最令人振奋的是看到民众力图恢复生活,他们并没有无所事事,顾影自怜。

我看见他们制作笤帚、鞋子、篮子、刷子、锡器和铜器。还有许多茶叶店和小吃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品。沿街还有理发店、自行车店、裁缝店及木匠、泥瓦匠和其他手艺人的店铺,这些人是南京真正的英雄。

他们正在为生计而斗争,尽管未来的日子看起来并非容易。”

——节选自1938年4月10日麦卡伦写给亚里克斯的书信

时至今日,86年已经过去了,这首《南京难民合唱曲》(《蚕豆歌》)仍然为后世所铭记、传唱。每当我们吃起蚕豆、唱起《南京难民合唱曲》时,总会想起这些中外友人们,铭记、感恩他们当时的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约翰·拉贝《拉贝日记》、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杨夏鸣译《麦卡伦日记与书信(1938年)》

· 编 辑: 赵美娜

·审 校: 李 凌 赵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