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马半年之后,年届古稀的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有关他违法乱纪的线索逐渐得以呈现。2024年2月5日,孙志刚被立案调查。2月22日,最高检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孙志刚作出逮捕决定。

在孙志刚的问题清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官员违法乱纪的高压线,孙志刚几乎全都碰了一遍,为官底线全面失守,大搞“七个有之”,生活中腐化享受,任由妻子儿女等亲属打着自己的旗号胡作非为,他自己培植了多只白手套,通过工程干预、项目承揽等方式,攫取了大量的不当利益。除此之外,他态度还不老实,不如实报告个人情况,甚至对抗组织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志刚曾在湖北、安徽、贵州等多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官一地,他都任人唯亲,在干部考察和使用中搞小动作,培植自己的亲信,对当地的政治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在他仕途末期主政的贵州,多名与其过往密切的下属先后被查,地方债务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孙志刚曾经的下属李再勇,在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时,大肆举债上项目,离任后给六盘水留下了1600亿的新增债务,直到现在六盘水依然深陷泥潭。可即便李再勇在六盘水怨声载道,留下大量的烂摊子,依然没有停止他前进的脚步,很快晋升为省委秘书长。

生于1954年的孙志刚,河南荥阳人,曾有过短暂的知青经历。1973年9月,工作近两年的19岁青年孙志刚,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因为表现优异,毕业后顺利留校,当了整整4年的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老师的第二年,有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小老乡,拜在他的门下,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许家印,二人也由此结缘。当许老板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孙志刚仕途更为顺遂,他们之间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孙志刚主政贵州时,盛极一时的许家印,曾斥资西下,在贵州搞了不少大手笔,这是后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的孙志刚,对仕途并没有太多的追求,他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

1980年9月,孙志刚考取了上海财经的研究生,毕业后重返武汉,进入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作为80年代的经济学专业学者,还是比较抢手的人才,地方建设也需要懂经济的人才。在研究所工作不久后,孙志刚被武汉市经委引进,直接担任副主任职务,开始进入仕途。

孙志刚任职7年,直到1992年9月升任武汉市汉阳区区长,他也由此进入升迁快车道。此后先后出任武汉市副市长、宜昌市市长、宜昌市委书记等职。2002年,孙志刚升任湖北省委常委,后担任省委秘书长,官至副部级。时年4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班子成员。

2006年10月,孙志刚离开工作30年的湖北,转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4年的任期,成为孙志刚仕途第一个高光时刻。

在安徽,孙志刚负责全省的医改工作,在他的推动之下,安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医改,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被赞誉为“安徽经验”,孙志刚出尽风头,一时风光无两。得益于在安徽医改上的出色表现,孙志刚随后赴京履新,出任国家医改办主任,一任又是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10月,已过耳顺之年的孙志刚,顺西南而下,出任贵州省省长,次年接任省委书记,正式成为封疆大吏,直至5后到龄卸任。一年半省长,三年半省委书记,其在贵州主政5年。

5年贵州时光,孙志刚并未留下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倒是坊间吐槽不断,他的传闻和段子时有提及,其中传播最广的,就是他当年力倡的消灭玉米。

孙志刚为了发展农业新产业,在全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水果、刺梨等产业,不允许农民种玉米,而且根本不顾及是否具备种植条件,适不适应,强行进行推广。在贵州很多地方,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看到书记,就看不到玉米。看到玉米,就看不到书记。”

李再勇在六盘水担任市委书记时,为了迎合孙志刚,在全县种植了百万亩刺梨,为了让孙志刚坐在车上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刺梨,他在途经六盘水的很多道路沿线上,全部都种上了刺梨。

从年轻有为的“学者型”官员,到医改成名的明星官员,再到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孙志刚在权力的攀爬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从政坛到铁窗,在古稀之年,终于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