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十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综述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旧式农民起义,波及18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历来为学界瞩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一度是中国史领域内的“显学”,以太平天国史为代表的农民战争研究曾经被誉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研究热度不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随着老一辈学者的相继谢世和新生代学者的研究兴趣转向,太平天国史研究日渐寥落,“显学”几近沦为“绝学”。不过,既往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并不意味着没有继续耕耘的余地。近年来,不少学者矢志不渝,依然在太平天国史领域刻苦钻研,使研究更加精细、全面和深刻。笔者拟从史料编纂、专题研究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近十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动态作一简要概括。

文献史料的陆续整理与出版

太平天国史料卷帙浩繁,新中国成立初期编纂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8册)、《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6册)与近二三十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10册)、《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26册),构成了太平天国研究最核心、最基本的文献史料。近年来,在这些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学界又陆续搜集、整理、校注了一批新史料,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不断精进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这些史料编纂成果主要包括:2017年,赵德馨主编的《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2册)出版,有助于深入研究太平天国治下的社会经济情况。2018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罗尔纲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推出《太平天国史料汇编》(40册),校核馆藏太平天国史料1600余万字,其中有不少珍贵文献为首次公开出版。这部资料汇编以时间为序,并按省域和文体排列,为研究者检索史料提供了极大便利。

除较大部头的史料汇编以外,还有许多未刊稀见史料典藏于地方院校和图书文化机构。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有《避兵十日记》《江南铁泪图》等数种珍贵文献;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大量太平天国档案文书,诸如会谕、门牌、完粮串票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还保存了大量吴煦档案有待进一步整理,目前出版的《吴煦档案选编》仅占馆藏档案总数的1/5。同时,还有很多太平天国官私文书散落民间,亟待广泛搜集与研究。

专题论著的持续深化与细化

任何学术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虽然太平天国史研究经过罗尔纲、茅家琦、王庆成等几代学人的筚路蓝缕之功,研究成果已囊括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社会等各个领域,其研究领域之广、难度之大往往令研究者望而却步。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史、日常生活史、全球史等学术视角的丰富,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以及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太平天国史研究由此不断深化和细化,诞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佳作。例如,自2017年起,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创办专刊《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至今已发行8辑。若干学术会议不定期举办,为学者们搭建了交流切磋的有利平台。

下面将分三个维度对近十年来研究成果进行呈现:

其一,微观视野研究的引入。近三十年来,社会史逐渐成为中国史领域的重要学术分支,史学家的眼光向下,由关心帝王将相的“家史”扩展到普罗大众的“民史”,基层官吏、士绅、平民、会党亦可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角。具体到太平天国史领域,探讨民众如何经历战争是学界热点之一。刘晨《太平天国社会史》对太平天国治下的民变事件展开论述,指出国家权力企图采取不当措施控制基层社会,导致官、绅、民的关系陷于结构性失衡,太平天国的内溃之势已萌生于军事溃败之先。魏星《重建、纪念与叙事:太平天国战争后的南京地区》聚焦于战后恢复问题,以南京高德泰家族作为个案考察,探寻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历史记忆与书写。常春波通过对比分析常州府武进县的四个家族的族谱修纂过程,展现战争危机之下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际遇。此外,还有更多学者从土地、行商、妇女等方面入手研究,力图呈现太平天国时期底层社会的不同风貌。

其二,宏观视野研究的深入。强调“底层视角”,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太平天国时期上层人物、政治军事的研究,通过史料整合运用与对比分析,重新诠释传统课题,有助于使论述走向深入。夏春涛《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从多方互动的角度将太平天国放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进行考察,老题新做,具有新意。李惠民《太平天国北方战场》史料翔实,考订精当,全方位展现了太平天国北伐战略战术、宣传动员、军纪实态等情况。刘晨《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通过追溯萧朝贵崛起、主政、负伤、阵亡、神化的过程,探析太平天国权力结构的演变,进而深化对太平天国兴亡的认识。同时,横向研究也得到加强,学界在关注太平天国兴衰的同时,还探讨了其对立面清政府的发展趋势和同时期的其他民众运动。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主办专刊《曾国藩研究》,集中探讨了曾国藩和湘军的有关问题。顾建娣注意到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援临淮以助湘军,论述了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战略分歧与灵活变通。另外,学界还不断深化关于地方团练、官吏任免、军费筹集以及重要人物的研究。

其三,跨学科视野研究的纳入。合理借鉴历史学以外其他学科的有益理论和方法,与传统史学方法相结合,从新维度重新阐释旧议题,有利于激发问题意识,推动太平天国史研究开辟新路径。周伟驰《太平天国与启示录》及相关资料选编立足于宗教传播史的新视角,对太平天国宗教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分析,由“外史”转入“内史”,总结了学界关于太平天国宗教思想的若干成果。2021年,北京大学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下的太平天国与近代中国民众运动”研讨会举行,若干学者就跨学科研究提出看法,交流心得,展现了学术新动向。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未来展望与反思

太平天国史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其意义与价值自不必多言。既往研究虽然成就斐然,但是论题碎片化、理论创新欠缺、研究视野狭窄、现实关怀较少等问题亦十分突出。今后太平天国史研究应在此困境中寻求突破,尝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创新:一、用新思维解读旧史料,从新视角解释旧问题,继续开展跨学科理论应用,借鉴田野考察等有益方法,深入民间社会,加强太平天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二、尝试将太平天国运动纳入全球史视野,发掘其中蕴含的世界性意义。近年来,美国学者裴士锋、梅尔清,日本学者菊池秀明、仓田明子等在此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我们可就太平天国时期对外关系、国际局势和西学传播等领域,发掘利用更多外文史料,亦可进行国别、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使太平天国史更具国际眼光。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术的思想性和主体性。针对近年来政治史被边缘化现象,应当重视主干、主线,“重回政治史”,让政治史思维与其他专题研究相互贯通,避免孤立隔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太平天国史研究薪火相传,赓续辉煌。

最后,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也值得重新审视。百余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的褒贬屡次发生变化,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同时出现对太平天国高度赞誉和彻底否定的两派极端言论。那么,应当如何重新审视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问题?2021年,《史学理论研究》推出“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圆桌会议系列成果,诸位学者先后对太平天国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驳正。其实,学术上的异见与争论理应为学界常态,关键在于抛弃“非此即彼”“非正即邪”的历史窠臼,以史料和史实考辨为基础,更加理性地审视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今年正值太平天国失败160周年,我们应当不断巩固加强唯物史观,在肯定太平天国运动正义性、积极性的同时,深刻理解其历史局限与兴亡教训,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功用。

(陈柏霖,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