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解放北平之前,伟人就有定都北平的想法,不过,当时除了北平这个城市之外,还有另外五个城市可供选择,这五个城市分别是:哈尔滨、西安、南京、武汉、成都。

那么,最后为何选择了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呢?这篇文章我就和你聊聊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选择了北京

1949年的1月31号,伴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解放战争已经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这时候,取得全国胜利是迟早的事情,“胜利”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摆上了桌面。

胜利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新政府的权力核心应该选择在哪个城市?这是两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是“定都”在哪个城市,在全国解放之前,就应该有个明确的答案才行。

首都,肯定得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必然是整个政府权力中枢的所在地,因此,最终选择定都北京,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一个选择。

其实,早在1948年的3月,东渡黄河之后到达晋绥解放区之时,就已经开始在考虑,胜利之后的“定都”问题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还处于讨论和选择当中。

到了1948年的9月8号,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次会议是自打小日本投降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关于定都北平的讨论和想法,也逐渐变得明朗化了。

而当时,北平还没有解放,驻扎在北平的傅作义部还有近25万的军队,如果强制硬攻的话,那么,北平将会面临覆灭的危险。因此,为了保留下一个完整的城市,必须以“攻心为上”,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对傅作义进行统战工作,能和平拿下北平,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当然,和谈之前,肯定得先把傅作义打疼了才行,只有把他打进了死胡同,对方才能安静的坐下来听你说话。随着天津的解放,固守在北平的傅作义部完全成了一支孤军,对于傅作义部,只能“以打促谈”,只有把他打疼了,打得没有选择的时候,对方接受和谈。

傅作义的精锐部队被打得没了脾气,再加上90万解放军兵临城下带来的巨大威慑力,傅作义这才愿意坐下来接受和谈。傅作义先后和我党进行了三次和谈,于1949年1月20号,傅作义部正式接受了和平改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3月5号,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决定了定都北平,但是这个决定,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布。

1949年3月25号,伟人一行人来到了北平,对于这座城市,伟人心里是很熟悉的,31年前的8月19号(1918年),他第一次来到北平,那一年,他25岁。

25岁的伟人,从湖南老家坐着火车一路来到北平,住在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这地方距离北京大学很近。经杨济昌的介绍,伟人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他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报刊和阅览人员的登记工作,那时候,他一个月的薪水也不低,每个月能领取8块大洋。

时隔31年再次踏上北平的土地,伟人心中也很是感慨,如今物是人非,当年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图书助理员,如今再次回来,成了一国领袖,可谓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北平的当天,我军在北平这座城市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1949年的3月25号,下午5点整,在北京的西苑机场,西苑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这次阅兵仪式结束之后,外界的很多人士,都有一种猜测:新中国是不是要定都北平呢?

虽然在“九月会议”上,定都北平的思路已经明朗化了,但是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合法性。一直到了1949年的6月16号,在周公的牵头之下,关于建国的一些工作正式开展,譬如国旗,国徽以及国都的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同年的9月27号,在首届政协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定都北平的决定,并同时把北平改为北京,这意味着定都北平,具有了合法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终选择定都北平呢?

在选择定都这件事上,伟人还特意征询过王稼祥的意见,当时的王稼祥担任城市工作部的部长,从他的建议里,我们可以窥知一二。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王朝的定都不外乎在这四个地方,也就是西安、开封,南京和北平。王家祥是支持定都北平的,他给出的意见有下面这么四个:

1、北平距离苏联和蒙古很近,没有战争的担忧;

2、北平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从地理战略位置上来看,这个城市连接着东北和关内,是一个战略咽喉地带,位置十分的重要;

3、从历史传承上来看,北平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京城,定都北平的话,群众在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当然他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第1条,那会儿咱们和苏联人的关系很亲密,在定都北平的这个问题上,咱们还和斯大林交换过意见,定都北平的话,离苏联近,也可以很方便、很直接的得到他们的援助。

后记

如今的北京,已经发展成了世界一线城市,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攀升,北京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如今的北京,常住人口达到了2184.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高达1428.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