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聚焦“唐宋八大家”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开播以来备受好评。该节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令观众的文化自信燃起来,为文化节目的内容创新树立了最新样板。

课本之外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宋八大家”如同古代文坛中熠熠生辉的星辰,他们的诗作和文章,照亮了文学的天空。比如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终其一生,著作颇丰。现存诗文700余篇,散文将近400篇,创造的成语多达331个。日常写文章中,人们常用的“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千钧一发”,都是韩愈的创造。还有著名的《马说》留下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的《师说》《祭十二郎文》等作品,更是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千古名篇是如何而来?人们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就像一把钥匙,为观众揭示了“唐宋八大家”是如何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转化为文字中的深刻哲理。节目帮助后人打开了宗师们内心世界的大门,人们得以一窥这些文学巨匠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呈现了课本之外的“唐宋八大家”。

观看节目能够得知,唐代大文豪韩愈,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学霸”,他有着一个比较坎坷颠沛但又勤勉求学的童年。青年时期四次科举才中进士,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落第,三登宰相府未得志……滔滔文才并未打动为国选材之人,韩愈从而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愤懑感慨,留下《马说》这一千古名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从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入手,为观众溯源、梳理了宗师们的一生。前两期聚焦唐代大文豪韩愈,从他的童年时期和嫂嫂、侄十二郎的情感羁绊讲起,直至任国子监老师时,他教导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时期他才华终得施展,堪称韩愈的人生高光时刻。但韩愈的人生却一直起起伏伏,由于才华太盛,为人率直,颇具性情,加之又不太善于处理官场同僚之间的复杂关系,韩愈竟然径直从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高位上,从上到下,连年遭遇贬谪,历经了长达十五年的贬谪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回望宗师人生的同时,节目深挖到的细节丰满而鲜活。比如节目呈现了韩愈生活中的各种习性以及细节,他用给人写墓志铭来赚“外快”,也因为名气大,写得好,得到的润笔费也相当高昂,“一篇文章能换一匹马,配好全部的鞍鞯,还有一条白玉带”。节目最可贵的是,在讲述“八大家”贴近观众生活的小细节的同时,还配以各种名篇进行穿插解读,使人物传记不再枯燥,立刻有了生动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细细回望“唐宋八大家”一生的同时,节目用俏皮的讲述,将宗师们和观众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比如韩愈在长安奋斗了30年才买了第一套房,观众调侃,“原来唐代也有‘房奴’”,正是在买房后,韩愈才作得“天街小雨润如酥”这样的诗句。节目还将韩愈考中进士后难做官,比拟成现代大学生毕业后也不能做公务员,引得弹幕感慨,“原来在古代,我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古今交融沉浸式”解读

通过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人们了解到,文能写诗、武能退敌的韩愈其实也是个“美食家”,性格迥异的柳宗元、刘禹锡也能成为彼此一生的知己,这些课本之外的“唐宋八大家”,吸引着观众继续追下去的好奇心。节目通过角色感、故事感、情境感的营造,带观众感受唐风宋韵,深挖宗师磅礴跌宕的人生经历。这种沉浸式输出知识点的方式,也令观众感叹:“八大家的作品年少时是囫囵吞枣的背诵,那时忙着交作业,着急应对考试,或许未能细细阅读品味,如今再读,才知我们可能错过的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一种文字之外的意境!再读唐宋八大家名句,那里有足以滋养一生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们对“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从“背诵全文”到“读懂”,需要节目对内容的细细打磨,把内容的呈现充满创造力和表现力。《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由主持人撒贝宁与多位专家学者组成探访团,古装实景穿越,打破时空桎梏,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文化融通。观众在欧阳修所生活的汴京,看到了古人也有冰箱——“冰鉴”,还有特色的消夏饮品“香引子”。探访团还与欧阳修一起投壶、对诗、共饮,见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诞生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这档节目中,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被巧妙融合,唤醒了植根于观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人文情怀更是加深了节目厚度。节目“古今双向穿越”,让“唐宋八大家”跟随探访团的脚步也穿越到现代。当韩愈来到现代潮州,品尝韩公宴、游览韩文公祠、走进昌黎路小学……亲眼见到千年之后,这里繁荣昌盛,百姓安乐,人们用“五十一级台阶”记住他到潮州的年岁,潮州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韩愈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沉浸式呈现了古今共同文化记忆的交融,用一代宗师的信念与理想,展现着中华文脉的延绵繁盛。该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反馈再次说明了文化类综艺绝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电子消遣,其肩负的实则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命。当下,内容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已不再是“小众”审美,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各类综艺节目不断“上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节目热度持续不减。这些优质的文化节目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在表现形式上贴近“Z世代”的偏好,做到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跨界合作,这样“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文化节目成为观众愿意持续追更的“电子榨菜”,也在激荡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