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很多大嶝人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曾是金门户籍

张再勇,一个土生土长在翔安大嶝的金门人,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不懈地探究,终于清晰地解开大嶝和金门的“户籍”密码。

同时,他还揭开了金门、大嶝两地独一无二的风狮爷信仰之谜。

生于1971年的张再勇,从小就对本地民俗风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小时候他见父母的户口本上户籍一栏写着“福建省金门县”,就觉得很惊讶:

“金门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怎么会是金门人呢?”

那时候,他父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此,这个疑团一直留在张再勇的心里。

1998年,张再勇在大嶝田墘村看闽南红砖古厝时,听到村里老人说起,以前这里曾是金门县政府所在地,这事再次唤起他强烈的好奇心。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当年,他开始一点点地查找资料、一里地一里地走访老人,或者骑上摩托到田间地头找实物证据。

经过3年,他一步步理清了金门与大嶝的关系脉络,并在报纸上用一整版的篇幅清楚地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轰动。

原来,大嶝历史上一直是金门的一个乡,1913年大小嶝、大小金门和嘉禾里(即现在的厦门岛)统一划为思明县。

第二年,国民政府又把大、小金门和大、小嶝等四个岛屿划出来,组建成立了“金门县”。

1937年10月26日金门岛沦陷,金门县长带着县政府人员驻扎大嶝,历任9任县长,直到抗战结束才搬回金门。

1949年后,两岸虽然分离,大嶝仍署金门县大嶝乡,由晋江地区代管,1957年后由南安县代管,也保持这个隶属关系。

直到1971年,大嶝岛划归同安县,才正式去掉了“金门县”这个冠名。

对于岛上很多村里立着的风狮爷石雕,张再勇也一直很好奇。

旧时常常往返于金门和大嶝之间做生意的父亲也告诉他,金门也很多风狮爷。

“它的作用类似于镇邪的石敢当,但它为何是这样独特的形狱呢?”张再勇问自己。

很快,他和另一民俗专家卢志明先生一起展开了研究。往返两岸考证的结果,证实风狮爷是起源于金门,成为金门和大嶝两地独有的民俗崇拜图腾,最早是用来镇风沙的。

在民间传说中,“云从龙、风从虎”。狂风是因为虎神作怪,想镇住风沙就得拿老虎的克星——狮子来压制,所以就有了这独一无二的风狮爷。

张再勇对民俗的热爱得益于他的慈父、街坊嘴里的“神柴伯”的耳濡目染。

“父亲一有空就会给我们小孩子讲民间传说故事、带我们去看高甲戏。我工作后,就有个心愿,想把这些有趣的民俗文化记录下来。”

师范毕业后,张再勇当起了小学老师,也常常给小朋友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并在国(境)内外的报章杂志上撰写了多达五六百篇的文史民俗类文章。

他还如愿地将父亲讲述的民间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取名为《柴神伯讲古——闽南民间传说》。

2004年,张再勇被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授予“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

2011年,经过公选,他众望所归地成为了翔安区档案局局长。